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谜语大全 > 成语迷语 > 文章内容

三年级写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写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作文)

作者: 佚名来源: 网络文章 时间: 2022-04-03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虎年春节来临,一元复始,辞旧迎新。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民俗活动丰富,仪式繁富多样,寓意吉祥美好,千年春节文化的流淌浸润已使其深入到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文化支点。值此虎年新春,中国社会科学网特别邀请民俗学专家学者与您一起共话中国年,品味春节文化,祝福新的一年!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嘉宾: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全国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农耕文明的深厚基因孕育历史悠久的春节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请简要梳理一下春节的发展史。

陶立璠: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传统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农为本”曾是许多朝代的重要治国方略。随着农事生产活动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的农耕礼仪,这些重要的农事礼仪逐渐演化成为中华先民重要的岁时节日习俗,并伴随产生诸多与特定岁时相关的习俗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春节便是中国传统农业节令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到秦汉时期走向定型。春节,又称“年”。《说文解字》解释:“年,谷熟也。”一年的庄稼成熟,获得丰收,要祭祀谷神,庆贺丰年,并祈祷来年再获丰收,这是“年节”的原始意义。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情趣日益丰富,加之统一的历法颁行全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生活局面逐渐被打破,文化的交流交往最终促使年节风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萧放: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其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由于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自然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是古老的。同时,春节作为中国人的首要节日,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提供欢庆与团聚的机会,人们从春节民俗活动中获得一次次精神更新,也促使社会关系不断得到增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又充满了新鲜与活力。

苑利: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甚至就直接写作“祭”。他们称某节时,不是称“某某节”,而称“某某祭”。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节庆也与祭祀有着深厚的渊源,春节是带有强烈农业祭祀性质的重要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大年初一,故古称“元旦”,为区别于现代社会的阳历新年“元旦”,而统称传统的“年节”为“春节”。中国是具有深厚农耕传统的农业民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年节的诸多节令仪式当中,但通过“祭祀”以期望达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在其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顾军:在甲骨文中,“年”写成一个人背着麦穗往回走的样子。言外之意,“年”是在秋收之后举行的一个仪式活动。《说文解字》有云:“年,谷熟也。”最早的“年”并没有安排在现在所谓的正月,而是秋收之后的十月,这就是先秦之前著名的“十月历”。这种过年习俗在苗族、侗族、彝族等民族中还多有保留。在后来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过年逐渐增加了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地主会催还债务等,对于普通的穷苦百姓而言,过不同的节日往往意味着要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故多把节日和“恶日”相联系。所以,历史上“过年”又有“过年关”一说。

张勃:春节标志着年岁的新旧交替,俗称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年终大祭。人们经过一整年的辛勤劳作,在岁尾年初的时候,一方面会满怀敬畏感恩之心,用丰盛的食物祭祀各种神灵和祖先,以示感谢,并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另一方面,也充满喜悦地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慰劳自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春节积淀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习俗活动。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积年成俗 古老的春节文化多姿多彩

中国社会科学网:春节的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春节的主要年俗及其文化内涵、社会功能都有哪些?

陶立璠: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它的传承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仪式。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甚至有些地区还要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年节才算结束。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腊八、小年、除夕、元旦、元宵……中国人始终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尽情享受春节文化带来的愉悦。春节的节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腊八节是年节的开端,所谓的“忙年”就是从此时开始的。接着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民间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道尽了年节期间的所有活动,祭灶、杀年猪、准备年夜饭,贴年画、贴春联、祭祖、守岁、拜年等。年俗活动如同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

苑利: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故又称“年三十”,是年节习俗当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我国岁时民俗中最重要的民俗节日。除夕仪式从准备年夜饭开始。吃年夜饭,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很少邀外人参加。此时,即使是出门在外的人也必须在吃饭之前赶回家中。没有回来的,吃饭时也要为他留个座位,摆上碗筷。年夜饭包含有许多象征意义。如吃鱼时一定要留一点,以示“年年有余”。包饺子时要在里面放上钱币、枣、糖等,吃到钱寓意着发财,吃到枣寓意着早生贵子,吃到糖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此外,除夕夜的各种仪式除具有企盼家族团圆、除旧布新的意义外,绝大部分仪式——如贴门神、贴春联、放爆竹、挂苇索、唱傩戏、守岁等,都具有年终岁尾驱鬼除魔的意味。传统的门神、春联都用桃板刻成。在民间信仰中,桃木具有神性。据说将它们画在门上,或是设置在门的两旁,就可以阻止恶鬼的进入。除神荼、郁垒外,古人还有在门上画虎,或在门口吊上圈套“套鬼”的习俗。据说鬼魅一旦钻入圈套,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将它们捉去喂虎。唐宋时期,钟馗取代了神荼、郁垒成为新生代门神。明以后,又出现了白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两位门神。门神的人选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驱鬼除魔的功能并没有改变。驱鬼除魔仍是除夕仪式的基本内容。除夕夜是一年的关口,人们为渡过这个关口,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这些节日仪式在传承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在增强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顾军:春节的节期在农历大年初一,古称“元旦”。为区别于阳历新年“元旦”,现统称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节仪相当丰富。祭祖、拜年、祭财神、民间迎神等等,不一而足。

“年”是一年之始,本身便具有除旧布新的意义。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作为一年中的第一天,传统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确实赋予了更多的象征和暗示。而一年一度的祭祖、拜年活动,无形中又进一步协调了民间社会的人际关系,整合了社会秩序,重申了社会道德。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做到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除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基础外,传统节日的定期训诫与引导,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张勃:春节多样的习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更新。春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最大的不同,在于唯有它处在年度时间转换的节点上。过春节是新年对旧年的更替,这种更替具有更新的意义。但更新不仅是时间的更新,也是人和事的更新,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所以,过年期间人们总要清洗自己的身体,脱掉旧衣换穿新衣;总要打扫房屋,用“新桃”换掉“旧符”,贴上门神、吉祥画儿,一个普普通通、有时略显破旧衰败的门户庭院或将焕然一新,变得鲜亮、神圣、充满生机;要吃一些特殊的食物,尤其是谐音“交子”的饺子来寓意时间的更新;还要走亲访友,互相宴请,以更新社会关系。总之,在更新了的环境里,人们穿着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共同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二是庆贺。庆贺,是人们对于新生命的一般态度,如同一个新生儿出世后受到全家的欢迎,家庭乃至家族要为它举行“挂红”“洗三”等一系列庆祝礼仪一样,面对新生的时间和即将到来的春天,人们也要举行庆贺仪式。庆贺也是对一年辛勤劳作的肯定与祝福。《春秋穀梁传》有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当农作物有了好“年成”,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加以庆贺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对于现代人来说,互相拜年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庆贺仪式。拜年既在家族之内进行,也在邻居朋友之间进行。恭贺新年一般都要说吉祥话,比如“恭喜大发大旺”“过年好”“新春大吉”等。

三是祈吉。《逸周书》中有“礼义顺祥曰吉”,吉就是吉利,就是吉祥,就是有福,就是事物处于一种美好如意的状态。吉是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对一个人最美好的祝福莫过于“万事大吉”。凶与吉相对,是吉的反面,因此,驱(避)凶既是达到吉的必要前提,也是祈吉的重要内容。过年时的饮食包含着驱凶祈吉的寓意。成公绥《正旦椒花铭》云:“肇惟岁首,正月元旦,厥味惟新,蠲除百疾。”古人多在正月元日吃鸡子、五辛盘,其意正在求福祈吉。过年时的装饰也具有驱凶祈吉的寓意。汉代过年期间有“桃梗、苇茭、画虎”之饰,这些设置都意在驱凶,今人多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或各种吉祥画儿、春联、门神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

四是迎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是给人希望的季节。正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号称孟春之月,“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既是一年的头一天,同时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头一天。虽然正月初一是在民国时期才被赋予“春节”的专名,但它很早就与春联系在一起,延续至今。比如,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有专门的名称叫做春联,很多春联充满春意,如“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临门”“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等。

五是团圆。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情感的港湾。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都希望在节日期间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在新旧交替的春节,人们就更希望和家人一起,共同守候旧年的离去,一起庆贺新年的到来。过年的团圆内涵,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的团圆。古人过年时,一般会将祖灵请回共度佳节,将最好的食品最先献给他们,用最庄重的跪拜礼节向他们致敬,以示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人文关怀和伦理情感。

六是和谐。中国素来贵和,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等等,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萧放:春节习俗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归纳出春节习俗的四大传统:

一是饮食传统。春节是全民美食节。中国素有重视饮食的传统,饮食不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一种文化享受与文化表达,饮食在节日中表现尤其突出,人们以寓意深长的年节食品作为年节的开始、高潮与结束,如年节开始的腊八粥、灶糖,年夜饭与更岁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与汤圆。

二是祭祀传统。中国人重视岁时祭祀,春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在辞旧迎新中,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与沟通。

三是家庭人伦传统。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人们利用一年一度的春节,将家庭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春节中不仅通过馈赠礼品、给压岁钱、相互拜年问候等,重温亲情;同时,也在细微的节日活动中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实现家庭伦理的强化。

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春节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年节是民间艺术的展示日,春联、年画、窗花、红灯笼争奇斗艳,锣鼓小戏、龙狮舞蹈、高台社火悦人耳目,振奋民心。

中国人有很强的人伦情怀,重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重视人间幸福,因此在辞旧迎新的年节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与希冀,这四大春节传统既是春节精神也是春节得以延续的保障。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春节文化传承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社会科学网:春节在现代社会发生了诸多转变,这些变化对于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陶立璠: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春节习俗,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它的许多内容离不开民众对农业丰收的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等,无不与农业民俗有关,成为春节习俗永恒的主题,无论城市与乡村都是如此。但是,“俗随时变”是民俗文化发展的规律。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向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变,传统春节习俗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现在的城里人过年,除保持部分传统内容之外,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不少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社会的变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年节习俗正在引领着整个春节习俗的新潮流。

苑利:像春节这样的节日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全面、综合地传承一个民族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的功能,所以节日类遗产是了解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谐社会关系,传承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相比较而言,这类遗产比较容易成为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一些地方十分看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对传统节日开展保护、开发、利用,但是从目前来看,人类对这类遗产的开发力度还相当不够,一些错位开发的失败也很容易让人们对节日类遗产的开发产生怀疑。传统节日不仅在传承一族文明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也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还需加大对传统节日开发的关注度。

张勃:约300年前,大兴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描述了当时北京一带的除夕习俗,文中提及的习俗活动传承至今的已经非常稀少。近现代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春节的变化尤其迅速,表现在全球共享性增强、禁忌的约束力减弱、仪式性活动减少、拜年方式多样化、压岁钱双向流动、烟花爆竹燃放下降、年味不足、内涵缺失等多个方面。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在传承中不断变化,是节日文化的常态,正是经由历代民俗主体的实践,凭借不断被赋予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意义,以及更新的习俗形式和内容,春节才跨越时空,从先秦时期一直走到现在,从一国所有发展到多国共享。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春节发生诸多变化是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面对仪式性活动减少、年味不足、内涵缺失等问题,我们也需要对春节进行自觉的文化建设,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在尊重新变的同时,也应该礼敬传统,从传统习俗中选择可以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部分加以践行。

顾军:传统节日凝结着一个民族上百年乃至几千年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展示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尽管传统节日时间有限,但它在传承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最为优秀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装潢艺术、表演艺术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独到的作用。此外,由于传统节日均起源于古老的宗教祭仪,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简言之,文化含量相当丰富,可挖掘的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厚。当今中国社会的飞速进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这成为中国未来节日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根本遵循。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全力保护好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坚定文化自信 释放春节文化永恒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春节文化?

陶立璠:春节是中国法定的节日。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春节黄金周期间,大家可以有足够的休闲时间,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然而面对现代化城市春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人们还是感到春节味道的稀薄。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永远不会断裂,尽管城市的生活日新月异,但春节期间人们还是充满了怀旧之情,吃饺子、拜年,互道一声“恭喜发财、吉祥如意”。春节文化养育了中国人,城市节日生活的丰富多彩,只是给了中国人更多的文化选择。

萧放:当前与未来的春节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家庭团聚意识。目前由于家庭规模变小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年轻一代家庭观念有所减弱,相应的春节回家的意愿趋弱。如果我们不及时重视这一问题,将影响整个民族的文化存在状态。所以,中国春节应该继续弘扬春节回家这一主题。二是丰富与发展春节节日象征体系。节日象征体系由象征物与仪式活动两方面组成。传统节日民俗象征物十分丰富,但近代以来逐渐失落,今天我们应该有意识复兴传统春节象征物,并赋予适合文化逻辑的延伸,进行适度的文化创新。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钱、拜年帖、水仙花、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都可与商家共同合作,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让人们感知、享受春节。春节仪式活动是春节象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仪式的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对祖先的祭拜和对自然神的礼敬,是对前人的感恩以及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感谢,有助于社会建立一套正常的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三是应建立适合现代社会交往的节日文化空间。传统春节主要是家庭节日,在现代社会应该重视创造社区成员交流的机会,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往来的平台。适当将传统春节主题由家庭向社会转移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公民社会的要求。在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场所开展春节团拜、集体观看焰火、元宵观灯、踩街等既传统又现代的娱乐性节俗活动。通过共享的节庆习俗,增强人们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苑利:历史上的中国,传统节日不下数十个,这些节日尽管大小不一,功能不同,但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确实承载着比普通时日要丰富得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统节日是历时性民俗事项的精华,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所谓节日类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春节就是这样的传统节日。作为人类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应在活态传承方面多下功夫,原汁原味地保留民族传统节日中的精华。

顾军:一年有365天,总有那么几天,既重要又特殊,这几天就是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发生剧烈变化的现代社会,保护好、传承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饮食制作技术就保护下来了;保护好、传承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服饰制作技术就保护下来了;保护好、传承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就保护下来了;保护好、传承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美德、民族精神就保护下来了。春节作为承载诸多优秀文化基因的节日,我们要在传承保护方面下足功夫。

张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春节文化的传承问题,从传承主体的角度来看,过节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选择问题,春节文化的传承最终取决于多少人选择过春节。因此,选择过春节的人越多,春节就越有生命力。传承春节文化,最重要的是传承人的培养。培养春节传承人,最重要的方式是提供优质的生活内容,并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其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春节的乐趣,体会春节的意义,理解春节的价值。尤其要注重在少年儿童群体中传承好春节文化,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孩子们对春节的兴趣,在孩子们心中植入春节文化的基因。可以说,幼儿园、学校和家长在春节传承人的培养上比其他组织或个人更具有能力和责任。

虎跃龙腾喜迎春 同心共话文化年

中国社会科学网:虎年春节来临,请寄语虎年的新希望、新期待。

陶立璠:春节习俗、春节文化延续几千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是农业社会留下的千古不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盼望家人团圆、国运亨通、欢欢喜喜过大年!

萧放:农历虎年,新春大吉。期待中国凭借虎年时运,昂扬奋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

苑利:农历虎年来临,祝福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期盼中国的民俗文化能够在活态传承、活态保护中留下我们民族最优质的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文化自信!

顾军: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福每个人的生活吉祥如意!在春节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生龙活虎、虎虎生威、振奋精神、昂扬斗志,书写新年新气象!

张勃:虎年希望岁月静好、国泰民安,家人康健吉祥!希望自己的小愿望也能顺利实现!2021年成功申报了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成立了“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特别希望这个工作室在虎年运转良好,能为传统节日的传播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姓名:齐泽垚 工作单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

鸭子出水歇后语鸭子出水--不湿羽毛借指平安无事。[例]从去年五月到今年三月,他先后挪用公款十几次,每一天都像鸭子出水一样,不湿羽毛,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厂财务制度混乱。现在我们...[阅读全文]

一、生命中的诸多告别,比不辞而别更让人难过的,是最后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二、熬夜和爱而不得的那个人,都该戒了吧。三、时间就是这样:夜里想着心事,第二天的闹铃就响了;...[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