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善劳的诗歌,当下为何引发共鸣?

“善劳”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善于劳动”或“勤劳”,但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中,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体力付出,升华为一种赞美勤劳美德、描绘田园风光、寄托生活理想的深刻意象,它不仅仅是“勤劳”,更是“勤劳之美”

善劳的诗歌,当下为何引发共鸣?-图1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欣赏“善劳”的诗歌:

田园诗中的“善劳”: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在田园诗中,“善劳”是诗人笔下最常见、最动人的景象,它描绘的不是辛苦,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画面。

经典范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读: 这首诗是“善劳”主题的典范。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勤劳劳作的身影,他早早起床去除杂草,直到月亮升起才扛着锄头回家,这“善劳”体现在他不畏辛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上。
  • 意境升华:诗的重点不在于劳作的辛苦(“衣沾不足惜”),而在于劳作带来的精神满足,这种“善劳”是实现他“愿无违”(回归田园、安贫乐道)理想的方式,这里的“善劳”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艺术,充满了诗意和尊严。

其他诗句:

  • 《诗经·七月》(节选)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解读: 这是中国最早的农事诗,充满了对四季劳作的纪实性赞美,从准备农具(“于耜”)到下地耕种(“举趾”),再到全家出动、送饭到田间(“馌彼南亩”),描绘了一幅古代农民集体“善劳”的宏大画卷,这里的“善劳”是生存的基础,是家族兴旺的象征,充满了朴素而强大的生命力。

赞美劳动者的“善劳”:一曲质朴的颂歌

诗歌也常常直接赞美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他们的“善劳”是美德,是社会运转的基石。

经典范例:李绅《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读: 这两首诗是赞美“善劳”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了农民在最酷热的正午辛勤劳作的场景,汗水滴入泥土,画面极具冲击力,将“善劳”的艰辛与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 情感升华:诗歌的目的不仅是赞美,更是为了引发共情和珍惜,从赞美劳动的“善”,引申到对劳动成果的“惜”,将“善劳”与感恩、珍惜紧密联系起来,这里的“善劳”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并呼唤着人们的良知。

哲思层面的“善劳”:一种人生态度

在一些诗歌中,“善劳”甚至被提升到一种哲学和人生智慧的高度,代表着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经典范例:陆游《秋思》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美景良辰真赏心,赏心乐事是善游。 暇日无事还思睡,闲看儿童捉柳球。

(注:此诗中“赏心乐事是善游”的“善游”常被后人引申为一种“善于生活、善于做事”的智慧,与“善劳”精神相通。)

更贴切的例子: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解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黄昏图,农夫们(“田夫”)劳作一天后,扛着锄头回家,在路上相遇,亲切地交谈,这种“善劳”后的“闲逸”,是诗人所向往的,这里的“善劳”不再是负担,而是通往内心平静与生活满足的途径,它代表了一种“动”与“静”相结合的和谐人生观

诗歌中“善劳”的意境之美

综合来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善劳”具有以下几重美好意境:

  1. 生命之美:它展现了生命在土地上的律动,是春种秋收、生生不息的循环,充满了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2. 品德之美:它赞美了勤劳、坚韧、朴实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体现。
  3. 和谐之美: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田园)、人与人(邻里互助)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4. 精神之美:它超越了物质的辛劳,指向一种精神的富足与自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心灵境界。

当我们谈论“善劳的诗歌”时,我们不仅在谈论那些描写劳动的句子,更是在品味一种融入中国文化血脉的、对美好生活与高尚品格的永恒向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