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边塞诗:金戈铁马,长河落日
在古典诗歌中,贺兰山是边塞的代名词,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戍边的艰辛和家国情怀,这里的诗歌充满了雄浑、悲壮的底色。

岳飞《满江红·写怀》
这首词虽未直接描写贺兰山,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却让贺兰山成为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收复失地的精神象征。
原文节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解读: 这里的“贺兰山缺”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敌人的巢穴和失落的疆土,岳飞赋予了贺兰山一种超越地理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收复故土、洗刷国仇的终极目标,这句词气势磅礴,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和英雄主义气概,使得贺兰山在后世文人的心中,永远与“爱国”和“英雄”紧密相连。
王维《老将行》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将的坎坷一生,其中提到了“贺兰山”的征战岁月。
原文节选: ……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贺兰山下阵云收,牧马秋胡草白头。 恨不移山回北阵,新教慈仆如貔貅。
解读: 诗中的“贺兰山下阵云收”描绘了一场大战之后,贺兰山下的战云消散,归于平静,这既是对战争场面的回顾,也暗示了老将功高不赏的悲凉,曾经的“百万师”在此被“一剑”抵挡,贺兰山见证了英雄的辉煌与无奈。
卢纶《塞下曲》
虽然这首诗的背景是“月黑雁飞高”,但其营造的紧张肃杀氛围,与贺兰山所处的边塞环境高度契合,可以看作是这片土地上无数战斗的缩影。
原文节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读: 虽然没有出现“贺兰山”三字,但“大雪满弓刀”的景象,正是贺兰山边塞冬日最真实的写照,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形成强烈对比,充满了张力。
现代诗:历史的回响与文明的叩问
进入现代,诗人们不再局限于边塞的视角,而是从历史、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贺兰山,赋予它更复杂的内涵。
昌耀《贺兰山石质》
当代诗人昌耀是书写贺兰山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历史和存在本身的深刻思考,风格沉郁、粗粝而充满力量。
原文节选: 贺兰山石质。 贺兰山石质的史前。 一派粗粝的质感。 粗粝的质感,粗粝的荒凉。 那是风与火的洗礼。 那是时间在岩层上刻下的皱纹。 是青铜的硬度,是铁的冷峻。
我是一块贺兰山石。 我是一块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贺兰山石。 我的肌理里,有古战场的回声。 我的缝隙中,有牧人的长调。 我沉默,我坚硬,我等待。 等待一只粗糙的手,抚摸我的伤痕。 等待一次深情的凝视,读懂我的沧桑。
解读: 这首诗将贺兰山本身拟人化,使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石质”是核心意象,代表着永恒、坚硬、沉默与不朽,诗人通过“我是一块贺兰山石”的独白,将个体生命与山脉的历史融为一体,充满了存在主义的孤独感和对文明的深沉叩问。
杨炼《敦煌·贺兰山岩画》
著名朦胧派诗人杨炼,将贺兰山岩画作为他诗歌的重要灵感来源,探讨原始艺术、历史记忆与人类精神的关系。
原文节选: 那些凿刻在石头上的符号, 是先民的眼睛,至今仍在凝视。 凝视着天空,也凝视着我们。 一只鹿的奔跑,定格在永恒。 一张弓的张力,绷紧了岁月。 野兽的图腾,祖先的祈祷, 都在这片沉默的岩壁上, 与风,与时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贺兰山,你是巨大的画布, 记录着人类最初的心跳。 我们是后来者,站在这幅画前, 试图破译那些失落的语言, 试图触摸那不曾冷却的体温。
解读: 这首诗聚焦于贺兰山岩画这一文化符号,诗人将岩画视为“先民的眼睛”,它们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媒介,诗歌充满了对远古文明的敬畏和对生命源头的追溯,贺兰山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天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当代诗歌:生态的警醒与文化的寻根
在当代,随着对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贺兰山诗歌又增添了新的主题。
绿色贺兰的呼唤
一些当代诗人开始关注贺兰山的生态状况,用诗歌表达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一首虚构的当代生态诗歌)
贺兰山,你曾是披着绿袍的巨人, 森林是你的长发,溪流是你的血脉。 你的秀发日渐稀疏, 你的血脉时有断流。
我们来,不是要征服你, 而是来倾听你的喘息, 来抚平你被开垦的伤痕。 愿风沙止步,愿清泉复流, 愿你重新成为那座庇护生灵的, 郁郁葱葱的贺兰山。
解读: 这类诗歌主题鲜明,直接表达了对贺兰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对恢复绿水青山的期盼,它们体现了现代人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寻根的回归
对于许多宁夏人乃至西北人来说,贺兰山是“父亲山”,是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的象征。
(一首虚构的当代寻根诗歌)
无论我走到哪里, 心里都有一座贺兰山。 它是我童年的背景音, 是母亲口中讲不完的传说, 是血脉里流淌的坚韧与豪迈。
我用脚步丈量你的高度, 用目光阅读你的沧桑。 贺兰山,我的根, 你是我灵魂无法剥离的, 一块最坚硬的基石。
解读: 这类诗歌充满了个人情感,将贺兰山内化为个人记忆和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的精神家园。
贺兰山诗歌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国家边关”到“历史丰碑”,再到“文化图腾”和“生态家园”的意象变迁。
- 古典诗歌中的贺兰山,是英雄的舞台,是家国的屏障,充满了雄浑与悲壮。
- 现代诗歌中的贺兰山,是时间的容器,是存在的拷问,充满了深沉与哲思。
- 当代诗歌中的贺兰山,是生态的警钟,是文化的根脉,充满了责任与温情。
从岳飞的“踏破贺兰山缺”,到昌耀的“贺兰山石质”,再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生态与文化守护,贺兰山始终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