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史诗 - 《荷马史诗·奥德赛》节选
简介: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全诗共二十四卷,讲述了特洛伊战争后,英雄奥德修斯历经十年艰险,最终返回故乡伊萨卡岛的故事,这里节选的是最著名的部分之一: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洞。

风格:雄浑、奇诡、充满冒险精神。
(第九卷,奥德修斯向国王阿尔基诺斯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们航行了九天,第十天,终于看到了 一个海岛,林木茂密,是养育山羊的乐土。 但当时,我们并不知晓这究竟是何方土地, 我们怀着不安,将船驶入一个幽深的港湾。 港湾两侧,高耸着陡峭的悬崖, 一道海浪奔涌的海峡将港湾与外海相连。 我们抛下船锚,静待黎明女神的到来。
当金色的黎明驱散了黑夜的迷雾, 我们立即登上海岸,四处探索。 很快,我们发现山洞里飘出浓烈的烟味, 洞中住着一个巨人,无人能敌,他是波塞冬之子, 一个独眼的牧人,性情暴戾,从不信奉神明。 我们走进山洞,发现里面堆满了干草和奶酪, 篮子里装满了鲜奶,羊群在围栏里安静地吃草。 我的伙伴们劝我拿走奶酪和羊群, 立刻上船逃命,但我却固执地等待。
终于,巨人回来了,他身后拖着一整头牛, 他将牛扔进山洞,发出震天的巨响。 他发现我们,怒吼道:‘陌生人,你们是何人? 从何处而来?你们的船又在何方?’ 我镇定地回答:‘我们是阿开亚人,来自特洛伊, 在海上漂泊迷航,恳求你的款待。’ 但他却狞笑着,抓起我的两个伙伴, 像小鸡一样摔在地上,他们脑浆迸裂,当场毙命。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成了他的囚徒和食物。 我意识到,唯有智谋才能战胜这头野兽。 我准备了用橄榄木削尖的巨大木棍, 将它投入火中,烧得滚烫,当巨人再次熟睡, 我将木棍猛刺进他唯一的眼中! 他发出震耳欲聋的惨叫,整个岛屿都在颤抖。 他摸索着,想抓住我们,但我们早已躲在他的羊群之下。
第二天,他推开洞口的巨石,坐在门口, 用身体堵住出口,只放他的羊群出去。 而我则将三只最肥壮的羊用柳条捆绑, 每只羊的肚子下面,都藏着一个我的伙伴。 我自己则紧紧抓住一只公羊的肚子。 我们就这样,在巨人的眼皮底下,逃出了地狱。
终于,我们回到了船上,我朝着巨人喊道: ‘独眼的怪物,你吃掉我的伙伴, 现在尝尝奥德修斯的厉害吧!’ 巨人听到我的名字,悲痛地捶打着自己的胸膛, 他向父亲波塞冬祈祷,诅咒我的归途。 从那时起,我的航程便更加凶险……”
抒情长诗 -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唐代)
简介: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全诗三十六句,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为核心,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幽静的江月夜景,并融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理思考,以及对游子思妇的深切同情。
风格:清丽、空灵、意境优美,情景理交融。
全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现代哲理长诗 - 《神曲·地狱篇》节选
作者: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中世纪)
简介:世界文学的瑰宝,一部伟大的长篇史诗,诗人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这里节选的是地狱篇的开篇,诗人迷失在黑暗的森林中,在维吉尔的引领下进入地狱之门。
风格:象征主义、结构严谨、充满宗教与哲学思辨。 地狱篇第一章,王维克译):
在我人生旅途的中途, 我发现自己身处一片幽暗的森林, 因为正直的道路早已迷失。 唉,要说出那片森林多么荒野、多么险峻、多么难以穿越, 是何等困难啊!我只记得, 它使我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恐惧, 就像死亡一样,在这片森林的中心, 我看见一座小山,阳光明媚, 它给我带来了一线希望。 那座山,是通往幸福的起点。
当我来到山脚下时, 我的面前却出现了一头母狼, 它瘦骨嶙峋,饥肠辘辘, 它的欲望似乎永远无法满足。 它挡住了我的去路,使我无法前进, 也无法后退,因为那头母狼 不断驱赶我,把我逼回黑暗的森林深处。
就在我绝望之际, 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那是诗人维吉尔。 他看见我,对我说:‘你为何要退缩? 难道你没有看到,这座山 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吗? 而那头母狼,它代表着人类的贪婪与罪恶, 它将使无数人沉沦毁灭。 但别怕,我将引导你穿越地狱, 在那里,你将看到那些灵魂的结局。 之后,一位比你更高贵的灵魂, 将带你穿越天堂,去看你渴望见到的一切。’ 我紧紧跟随着维吉尔, 走向那扇黑暗的地狱之门……”
自由体长诗 - 《荒原》
作者:T.S.艾略特(现代主义,英国)
简介: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歌之一,被誉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全诗以“荒原”象征战后欧洲精神世界的贫瘠与崩溃,诗歌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典故、多语言碎片和破碎的意象,结构复杂,意蕴深远。
风格:碎片化、象征主义、多声部、意识流。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 死去的土地里培育出丁香, 把记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 用春雨搅动迟钝的根蒂。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 一阵令人快意的雨 催促着迟钝的根蒂,在 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 用春雨搅动。
夏天令人吃惊,从一座 圣城,带着一座城堡, 在只有一只公鸡的鸡鸣中, 打破了岩石。
在山顶上,它在那里, 在紫红色的暮色中,当 游客们,下午,过桥, 走过桥,经过国会大厦, 经过那座大教堂, 并不在意。
我将在死亡中与你相遇, 那是伦敦,这是四月。
……(后续章节充斥着大量的对话、独白、典故和破碎的场景,如“我是活的死者”、“水里的死亡”、“火诫”、“水里的死亡”等,描绘了一幅现代人精神荒芜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