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典故,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它通过引用或化用前代典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来丰富作品内涵,增强表达效果,这种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也为读者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典故的源流与分类
典故的运用源远流长,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典籍。《诗经》《楚辞》中已出现对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引用,汉代辞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在其宏篇巨制中大量铺陈古事,进一步推动了典故艺术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更加注重用典技巧,钟嵘《诗品》对此已有专门论述,唐宋时期,典故运用达到巅峰,杜甫、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无一不是用典高手。
从来源上划分,典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事典:指引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化用了姜尚渭水垂钓遇文王和伊尹梦舟过日边受商汤聘用的故事,委婉表达了对君臣遇合的渴望。
-
语典:指截取或化用前代典籍中的成句或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句式可能受到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启发。
-
意象典:指某些在诗歌传统中积淀了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如“东篱”源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后世诗人多用以此喻隐逸生活;“长亭”在古代为送别之所,渐成离别诗词中的固定意象。
典故的创作与运用手法
诗人运用典故,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加工。
-
明用与暗用
- 明用:直接指出典故来源或人物,读者一目了然,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引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多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借古讽今,情感沉郁。
- 暗用:不露痕迹地将典故融入诗句,即使不知出处也能大致理解,但知晓出处则理解更深,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包含《庄子》与《华阳国志》中的典故,即使不解其典,也能感受到其迷离怅惘的意境。
-
正用与反用
- 正用:沿袭典故原本的含义与情感倾向,如文天祥《正气歌》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直接颂扬历史上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史官,用以烘托自身的浩然正气。
- 反用(翻案法):故意违背典故的传统寓意,另立新意,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设赤壁之战另一种结局,对历史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耐人寻味。
-
化用与活用 这是更高层次的用典技巧,要求作者对前人作品融会贯通后,进行再创造,它不是生硬地引用,而是将典故的精神、意境乃至语言风格化为己用,如同己出,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完全袭用五代诗人翁宏的诗句,但因与全词意境浑然一体,遂成千古名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其超逸旷达的情怀与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明显继承了屈原《天问》与李白《把酒问月》的精神血脉,但又是全新的艺术创造。
如何解读与欣赏诗歌典故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准确理解典故是深入欣赏古典诗词的关键。
-
积累知识,熟悉源头,平时多阅读《论语》《孟子》《庄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以及《诗经》《楚辞》、李杜诗篇等文学经典,了解常见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意象,工具书如《典故辞典》《古诗文常用典故》等也是有益的辅助。
-
紧扣文本,体会语境,理解典故不能脱离诗歌本身,需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来分析诗人为何在此处用此典,达到了何种艺术效果,是丰富了形象,还是深化了意境?是含蓄了表情,还是加剧了讽刺?
-
知人论世,探究深意,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其用典的深层动机,杜甫诗中多引用儒家经典和历史忠臣事迹,与其“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密切相关;而李商隐诗典多隐晦,则与其身处牛李党争夹缝中的生存处境有关。
-
感受效果,提升审美,成功的用典能使诗词意蕴深远,言简意赅,获得“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效果,它营造出的含蓄蕴藉之美,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欣赏用典,不仅是知识的追溯,更是一场审美的体验。
典故运用的艺术价值
典故的恰当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 凝练语言,扩大容量,寥寥数字,便能唤起一整套历史情境或文化记忆,使诗句在有限的字数内蕴含无限的信息与情感。
- 含蓄蕴藉,委婉深沉,借助典故,诗人可以将不便明言的情志、尖锐的批评讽刺,表达得含蓄委婉,深婉有致。
- 营造意境,深化主题,典故本身所携带的历史感与文化内涵,能帮助营造深沉、悠远、厚重的意境,深化作品的思想主题。
- 沟通古今,彰显传承,用典体现了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显示出作者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建立起与往圣先贤、与知情读者之间的精神共鸣。
用典也需把握分寸,过度堆砌典故,或使用过于生僻的典故,会导致诗意晦涩,阻碍读者理解,即钟嵘所批评的“文章殆同书抄”,宋代江西诗派末流和清代一些考据派诗人就曾犯此弊病。
诗歌典故是镶嵌在中华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考验着作者的学养与才力,也挑战着读者的智慧与积淀,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解读这些文化密码时,不仅是在理解一首诗,更是在与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话,感受其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掌握解读典故的方法,就如同获得了一把开启古典诗词艺术堂奥的金钥匙,能让我们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