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特点
这是指诗歌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结构框架,是诗歌区别于散文最直观的特征。

格律
格律是诗歌的“音乐骨架”,它规定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主要由以下几个元素构成:
-
音步: 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英文诗歌中最常见的音步有:
- 抑扬格: 一个非重读音节后接一个重读音节 (da-DUM),这是英文诗歌中最常见的音步,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 扬抑格: 一个重读音节后接一个非重读音节 (DUM-da),例如爱伦·坡的《乌鸦》。
- 抑抑扬格: 两个非重读音节后接一个重读音节 (da-da-DUM),例如济慈的《夜莺颂》。
- 扬抑抑格: 一个重读音节后接两个非重读音节 (DUM-da-da),例如弥尔顿的《失乐园》。
-
行数: 诗歌的长度,由一行或多行组成,特定的诗体有固定的行数,如十四行诗有14行。
-
韵式: 诗行末尾音节的押韵模式,常见的韵式有:
- 联韵: AA BB CC,两行一换韵,简单明了,常见于民谣和简单诗歌。
- 交叉韵: ABAB,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非常经典,常见于英雄双韵体和抒情诗。
- 抱韵: ABBA,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三行押韵,常见于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和英国的挽歌体。
- 随韵: XAXA,即隔行押韵,第一、三行不押韵,第二、四行押韵。
-
诗体: 由格律、行数和韵式共同决定的诗歌类型。
- 英雄双韵体: 由五音步抑扬格构成,韵式为AA BB,这是18世纪蒲柏等诗人最喜爱的形式,显得庄重、典雅。
- 十四行诗: 通常由14行组成,有多种变体,最著名的是莎士比亚体(ABAB CDCD EFEF GG)和意大利/彼特拉克体(ABBA ABBA CDECDE 或 CDCDCD)。
- 自由诗: 不遵循传统的格律和韵式,但有内在的节奏和结构,是20世纪以来现代诗歌的主要形式,惠特曼的《草叶集》是其典范。
结构
诗歌的整体布局,包括诗节和格式。
- 诗节: 诗歌中由若干行组成的结构单位,类似于文章中的“段落”,诗节之间通常有空白隔开,常见的有四行诗节、双行诗节等。
- 格式: 指诗歌在页面上的呈现方式,
- 固定格式: 如十四行诗、俳句等,有严格的行数和结构要求。
- 自由体: 没有固定的格式,诗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行,甚至跨行。
内容与语言特点
这是指诗歌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象。
意象
诗歌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
- 视觉意象: "The red wheel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 - 画面感极强。
- 听觉意象: "the buzz saw snarled and rattled in the yard." (罗伯特·弗罗斯特) - 让读者仿佛听到了电锯的声音。
比喻
通过比较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语言更生动、深刻。
- 明喻: 直接使用 "like" 或 "as" 进行比较。"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罗伯特·彭斯)
- 隐喻: 不使用 "like" 或 "as",直接说 A 是 B。"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威廉·莎士比亚) - 将世界比作舞台。
象征
用一个具体的事物(象征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观念、情感或品质,象征的意义往往比字面意义更深远。
- 鸽子: 象征和平。
- 十字架: 象征信仰或牺牲。
- 鹰: 象征力量、自由或远见。
情感与主题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探讨的核心主题包括:
- 爱情: 从古典的浪漫主义到现代的复杂情感。
- 自然: 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雪莱)将自然视为灵感和神圣的源泉。
- 死亡与永恒: 这是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尤其在玄学派诗歌和悼亡诗中。
- 个人与社会: 探讨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异化、反抗等。
- 时间与记忆: 探讨时间的流逝、对过去的追忆等。
语言的音乐性
除了格律,诗歌还通过其他手法增强音乐感。
- 头韵: 在相邻的词中重复辅音。"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 - P音的重复创造出一种轻快的节奏感。
- 元音韵: 在词的末尾或重读音节中重复元音。"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 ai音的重复创造出流畅的旋律。
- 拟声词: 模仿自然声音的词,如 "buzz" (嗡嗡声), "hiss" (嘶嘶声), "murmur" (低语声)。
浓缩性与含蓄性
诗歌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它常常省略不必要的连接词和主语,依靠读者的想象来填补空白,形成“言外之意”,T.S.艾略特的《荒原》充满了典故和碎片化的意象,需要读者深入解读。
时代演变的特点
- 古英语时期 (450-1066): 强头韵,没有严格的韵式,语言日耳曼语色彩浓厚,如史诗《贝奥武夫》。
- 中世纪 (1066-1485): 开始发展韵律,出现了民谣、骑士传奇等,主题多为宗教和骑士精神。
- 文艺复兴 (1485-1660): 十四行诗的黄金时代,莎士比亚、斯宾塞等大师辈出,形式严谨,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 新古典主义 (1660-1798): 追求理性、秩序和优雅,英雄双韵体大行其道,语言精致、克制,代表人物是蒲柏。
- 浪漫主义 (1798-1832): 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力和对自然的崇拜,自由诗开始萌芽,语言更加奔放、直白,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 维多利亚时代 (1832-1901): 主题广泛,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丁尼生、布朗宁夫妇等是代表。
- 现代主义 (1901-1960s): 打破传统格律,转向自由诗,主题充满焦虑、疏离感,手法上大量使用意识流、碎片化、意象叠加等,代表人物是艾略特、庞德、叶芝。
- 后现代主义 (1960s-至今): 更加多元、实验性,对传统、权威和宏大叙事进行解构,语言游戏、拼贴、跨文体写作很常见。
英文诗歌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既有严谨的格律、韵式和结构作为其外在形式,又有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和象征性的语言作为其内在灵魂,从遵循古典规则的英雄双韵体,到打破一切束缚的自由诗,英文诗歌始终在不断地演变,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未变:用高度凝练、富有美感的语言,捕捉和传达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