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为主)
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将“良知”视为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
孟子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释义: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叫做“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叫做“良知”,这是孟子对“良知”的经典定义,强调其是先天固有的。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释义: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拥有这四种开端,就像拥有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这四端,尤其是“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的体现。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释义:王阳明直接继承孟子的思想,强调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它是一种无需思考、无需学习就具备的能力。
-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 释义: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当你产生念头时,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丝毫都无法欺骗,这强调了良知的诚实和公正。
- “知行合一”、“致良知”
- 释义: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意为真正的“知”(良知)必然包含“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致良知”则是一个修养过程,要求人们将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上,在事上磨练,让良知在具体行动中完全显现。
-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西方哲学家
西方哲学中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良知”一词,但有类似的概念,如“内在的声音”、“道德感”或“良心”。
-
苏格拉底
-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释义:苏格拉底强调通过理性对话和自我反思来探寻真理和德性,这种“审视”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倾听自己内心道德判断(即良知)的过程。
-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亚里士多德
- “我们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 释义: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谈“良知”,但他强调通过实践和习惯培养德性,而良知正是引导我们做出正确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内在向导。
- “我们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
亚当·斯密
- “我们心中的那个公正的旁观者,那个我们行为的伟大法官和仲裁者。”
- 释义: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提出了“公正的旁观者”这一概念,当我们做一件事时,会想象一个中立的、有道德的人在旁边观看,他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个“内心的旁观者”功能上非常接近“良知”。
- “我们心中的那个公正的旁观者,那个我们行为的伟大法官和仲裁者。”
-
伊曼努尔·康德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 释义:康德将人的道德律(即良知)与宇宙的星空并列,认为它是人类理性中普遍、必然的法则,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道德的义务,是因为我们内心存在一个“绝对命令”,良知就是这一命令的体现。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
让-雅克·卢梭
-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而感情是肉体的声音。”
- 释义:卢梭明确区分了“良心”(良知)和“感情”,他认为,良知是来自更高层次的、内在的、道德的声音,它比感官的欲望或情感的冲动更值得信赖。
-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而感情是肉体的声音。”
现代与综合观点
-
爱因斯坦
-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它们必须用心去感受。”
- 释义:这句话可以引申到良知上,良知是一种无形无质的内在力量,无法被物理世界衡量,但它却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品格,其力量是真实而强大的。
-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它们必须用心去感受。”
-
综合理解
- “良知是灵魂的免疫系统。”
- 释义:一个生动的比喻,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并对抗病毒一样,良知能帮助我们识别并抵御道德上的“病毒”(如自私、谎言、伤害他人),保持人格的健康。
- “良知是灵魂的免疫系统。”
这些名言告诉我们:
- 良知的本质:它是一种先天的、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我们区分是非、善恶、对错的“内在法官”。
- 良知的作用:它在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发出声音,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的基石。
- 对待良知的态度:我们应该倾听它、尊重它、并努力在实际行动中去实践它(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忽视或违背良知,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道德的沦丧。
希望这些名言能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良知”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