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代表着春天、生机、希望、以及冲破束缚、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里为您精选几首关于春笋的经典诗歌,并附上赏析和一首现代诗,以展现不同时代对春笋的赞美。
古典诗词
杜甫《咏春笋二首·其一》
原诗:
无限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白话译文:
无数的春笋在林中破土而出,茂密生长,柴门也被我紧紧关上,断绝了外人的来访。 我正要专心等待它们长成一片竹林,所以即便是客人来了,也只好任凭他生气,我也不出门迎接。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生活相对安定,心境也变得平和,诗中“无限春笋满林生”一句,用“无限”和“满”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春笋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喜悦之情,后两句则通过“闭门谢客”这一行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成长的专注与热爱,在他眼中,这满林的春笋长成竹林的过程,比接待任何客人都更重要,这是一种物我两忘、沉浸于自然之美的境界,也反映了诗人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心境。
白居易《食笋》
原诗: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贱伤农桑,此物亦数足。 燕女争天下,春笋贵于玉。 一色如霜皮,节节青玉腹。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瓦釜地炉间,白草覆后屋。 夜来蒸百本,羶气满竹屋。 晨兴忽思之,满箸滑如乳。 本因鱼笋膳,兼果林下菊。 勿充食大肠,勿充眠竹屋。 (节选最精彩部分)
白话译文(节选):
这地方是盛产竹子的乡,春笋多得遍布了山谷。 乡下的农夫采满一抱,抱到早市上去卖。 (后面描述了笋的珍贵和美味) 笋皮像紫色的锦缎裂开,笋肉像洁白的玉被劈开。 在瓦罐和土炉上蒸煮,满屋子都是它的香气。 第二天早上忽然想起了它,满筷子夹起来,口感滑嫩如乳汁。
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更像是一篇“美食日记”,他没有仅仅停留在赞美春笋的形态,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从采笋、市售到烹饪、品尝的全过程,诗中用“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来比喻笋壳和笋肉,色彩鲜明,比喻新奇,极具画面感,通过“滑如乳”的味觉体验,将春笋的鲜美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春笋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舌尖上的春天,是寻常百姓生活中最鲜活的滋味。
郑燮(郑板桥)《竹石》
原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虽然这首诗的主角是“竹”,但竹的成材,离不开春笋的“破岩而出”,这首诗是咏竹的千古名篇,但其精神内核与春笋精神一脉相承,它赞美的是竹子(以及春笋)那种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破岩中”,生动地刻画了春笋在艰苦环境中奋力扎根、向上生长的形象,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现代诗
余光中《春笋》
原诗:
春天,是春笋的节日。 它们从地心出发,一节一节, 拔高自己的童年。
雨后的竹林,空气里 充满了新生的气味, 那是泥土和笋衣的清香。
它们穿着褐色的毛茸茸的外衣, 像一支支沉默的箭, 射向天空。
农民说,这是山里的黄金, 厨师说,这是盘中的春天。
我看着它们, 看着它们如何用尖尖的脑袋, 顶开坚硬的石块, 如何用稚嫩的脊梁, 支撑起一片绿色的穹苍。
每一根笋,都是一首 向上生长的散文诗。
赏析: 余光中的这首现代诗,语言清新,意象优美,他将春笋的生长过程诗意化为“拔高自己的童年”,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诗中,春笋是“沉默的箭”,是“山里的黄金”,是“盘中的春天”,从不同角度赋予了春笋丰富的内涵,最动人的是结尾,将“每一根笋”比作“一首向上生长的散文诗”,既赞美了其形态之美,更颂扬了其内在的生命力量和坚韧品格,充满了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无论是杜甫的沉静观察,白居易的细腻品味,还是郑板桥的深刻咏叹,亦或是余光中的现代抒情,春笋都是一个永恒的诗歌意象,它承载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命的礼赞,以及那种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读这些诗,我们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春笋拔节的脆响,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心中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