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点:“以文为诗”与“以才学为诗”
这是韩愈诗歌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也是他最富开创性的地方。

-
以文为诗
- 含义:将散文的笔法、章法、句法和气韵融入诗歌创作中,传统诗歌讲究格律、对仗、含蓄,而韩愈则打破了这些束缚,让诗歌变得更自由、更舒展,像一篇有节奏、有气势的“散文诗”。
- 表现:
- 章法结构:他的诗歌不像唐诗常见的那样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而是更像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有清晰的逻辑层次、起承转合,山石》一诗,从傍晚入山写到次日清晨出游,完全是按时间顺序铺陈叙事,像一篇游记散文。
- 句法运用:大量使用散文中常见的句式,如长句、虚词(之、乎、者、也、焉、哉等)和倒装句,使诗歌的节奏和散文一样流畅多变,如“或 Nulla dies sine linea”(没有一天不画画)式的表达,增强了思辨性和议论感。
- 议论入诗:直接在诗中发表议论、讲道理,这是传统诗歌比较忌讳的,韩愈则将诗歌作为表达思想、进行论辩的工具,使其具有更强的思想深度,原道》虽是文,但其精神贯穿于诗。
-
以才学为诗
- 含义:将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典故、甚至生僻的词汇和知识熔铸于诗歌之中。
- 表现:
- 用典繁密:韩愈的诗歌充满了经史子集里的典故,读者若没有相当的学识储备,很难完全读懂,这使得他的诗歌“无一字无来处”,但也增加了阅读门槛。
- 语言奇崛:他喜欢使用一些奇字、僻字、古字,创造出一种奇险、生新的语言风格,这种“险语”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和陌生化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 内容广博:他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从天文地理到草木虫鱼,从儒家伦理到个人感慨,无所不包,体现了其“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的创作气魄。
雄奇险怪的风格
由于“以文为诗”和“以才学为诗”,韩愈的诗歌整体呈现出一种雄奇、险怪、怪诞的风格。
- 气势磅礴:韩愈的诗歌充满力量感,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都有一股不可阻挡的雄浑之气,他善于运用夸张、排比等手法,营造出雄伟壮阔的意境,山石》中“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抒发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情感。
- 追求奇险:他刻意避开平易、熟烂的意象和语言,去寻找那些不寻常的、甚至有些“怪诞”的景象来入诗,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描绘了一场天火燃烧的恐怖场面,想象奇特,色彩浓烈,语言狂放,极具视觉冲击力。
- “横空盘硬语”:这是宋人对他诗风的精准评价,他的诗歌语言如“盘硬语”一般,坚硬、刚劲、不柔和,读起来需要力气,但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韩愈打破了唐代诗歌题材的某些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 关注现实,干预时政:他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针砭时弊的诗篇,如《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归彭城》等。
- 阐发儒家道统:作为儒家道统的维护者,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儒家伦理色彩,宣扬仁义道德,抒发对国家社稷的忧虑,原道》精神在诗中的体现。
- 刻画日常生活:他也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用新颖的笔法描绘寻常景物,赋予其新的生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山石》,这首诗完全用白描手法写一次夜宿山寺的经历,却写得极富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成为千古名篇。
情感真挚,深于言情
尽管风格奇崛,但韩愈诗歌的情感内核是真挚而深沉的。
- 深于言情:他尤其擅长表达悲怆、沉郁的情感,如悼亡、怀友、贬谪之悲,他的《祭十二郎文》是千古至文,其情感同样渗透在他的悼亡诗中,写得沉痛感人。
- 幽默自嘲:韩愈性格中也有幽默、豁达的一面,他善于用自我解嘲、戏谑的口吻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显得别具一格,如《赠张籍》等诗。
总结与影响
韩愈的诗歌是一场“革命”,他“以文为诗”,打破了诗歌格律的束缚,使其更自由、更具思辨性;他“以才学为诗”,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内涵,但也带来了“艰涩”的缺点,其风格雄奇险怪,气势磅礴,题材广泛深刻,情感真挚深沉,他成功地将诗歌从“缘情”的传统中,部分地引向了“言志”和“载道”的广阔天地。
影响: 韩愈的诗歌直接开启了宋诗的先河,北宋的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等,都深受其影响,他们同样重视才学、议论和散文化,形成了与唐诗截然不同的“宋诗”风貌,可以说,没有韩愈,宋代诗歌的面貌将是另一番景象,他被誉为“宋诗之祖”,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