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教案如何写才生动有效?

《再别康桥》诗歌教案

教学课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诗歌教案如何写才生动有效?-图1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或初中三年级)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作者徐志摩及其“新月派”诗歌的基本特点。
    •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 理解诗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星辉”等)及其象征意义。
    • 学习并赏析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歌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 学习“意象分析法”,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歌中淡淡的忧愁与美丽的感伤。
    • 引导学生珍惜青春,珍视生命中美好的遇见与别离。
    •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品味诗中优美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分析诗中核心意象的内涵,理解诗歌的绘画美。
  • 教学难点:

    1. 理解“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复杂而独特的情感。
    2. 领会“新月派”诗歌“三美”理论在《再别康桥》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包含作者简介、康桥风光图片、诗歌原文、背景音乐、相关视频资料等。
  •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徐志摩及《再别康桥》的背景资料,初步朗读诗歌,标记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约5分钟)

  1. 情境导入:
    • 播放一段舒缓、略带感伤的纯音乐(如钢琴曲《River Flows in You》)。
    • 展示几张剑桥大学(康桥)的优美图片(如康河、垂柳、剑河上的小船等)。
    •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如果有一天,你将要离开一个你深爱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会用什么方式与它告别?”
    •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出“离别”的感受(如不舍、留恋、伤感等)。
  2. 作者与背景介绍:
    • 教师过渡: “在近代中国,也有一位诗人,他对一个地方有着深沉的爱,他就是徐志摩,这个地方就是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诗中的‘康桥’,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再别康桥》。”
    • PPT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及简介,强调其“新月派”诗人的身份,并简单介绍“新月派”追求“三美”的艺术主张。

(二) 初读感知,把握基调 (约10分钟)

  1. 听范读:
    • 播放名家(如乔榛、丁建华等)的配乐朗诵音频。
    • 要求学生: 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整体情感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
    • 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 教师巡视,纠正字音: 如“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等。
  3. 指名朗读与评价:
    • 邀请2-3位学生朗读诗歌。
    • 引导学生从“语气、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明确诗歌的基调是“轻柔、缠绵、惆怅”。

(三) 再读品析,探究意象 (约20分钟)

  • 教师引导: “一首好诗,就像一幅画,也像一首歌,我们化身为侦探,一起走进诗中,看看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
  1. 小组合作探究:

    • 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完成以下任务:
      • 任务一(找意象): 找出诗中描写的具体景物(意象)。
      • 任务二(品意境):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说说它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任务三(悟情感): 这些景物和画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成果展示与教师点拨:

    •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意象: 云彩。
      • 分析: “轻轻的”重复三次,奠定了全诗宁静、柔和的基调,告别的是“云彩”,而非具体的景物,显得潇洒、飘逸,也暗示了康桥在诗人心中如梦似幻的美好形象。
    •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意象: 金柳、新娘、波光、艳影。
      • 分析: 这是绘画美的典范。“金柳”是拟人,将柳树比作“夕阳中的新娘”,生动形象,写出了柳树的娇美和诗人对它的无限爱恋与珍惜。“艳影”在“心头荡漾”,将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 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意象: 青荇、柔波、水草。
      • 分析: “油油的”写出青荇的生机与自由。“招摇”本是贬义词,这里却带有一种自在、快活的意味,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他对康桥自然风光的沉醉和融入其中的渴望。
    • 第四节: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意象: 一潭清泉、虹、彩虹似的梦。
      • 分析: 将潭水比作“天上的虹”,又比作“彩虹似的梦”,虚实结合,写出了潭水的奇幻与美丽,也象征着诗人昔日在康桥求学时的美好理想和梦想。
    • 第五、六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意象: 长篙、星辉。
      • 分析: 由现实的景物转入对往昔梦想的追寻。“漫溯”和“放歌”是诗人想象中在康河上自由驰骋、尽情欢愉的场景,情感推向高潮。
    • 第七节: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意象: 笙箫、夏虫、沉默。
      • 分析: 情感由高潮转入沉静,连夏虫都“沉默”,万物都为诗人的离别而感伤,侧面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不舍。
    • 第八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意象: 衣袖、云彩。
      • 分析: 与开头呼应。“悄悄”的来去,显得洒脱而宁静。“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理解难点,引导学生讨论:是不带走任何东西吗?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 教师点拨: “云彩”象征康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