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王澍名言,建筑如何与自然共生?

关于传统与文脉

这些名言集中体现了王澍对“如何处理传统”的核心观点,他反对简单的模仿,强调对“山水意境”和“文人精神”的转译。

王澍名言,建筑如何与自然共生?-图1

  1. “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山水意境。”

    • 解读: 这是王澍最著名的一句话之一,他认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核心魅力不在于斗拱、飞檐等具体形式,而在于它所营造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水画”般的意境,他的设计,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通过建筑的布局、路径、材料的肌理,重新构建了一种现代的“山水”体验,让人在其中漫步时,仿佛在行走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2. “一个真正的中国建筑师,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大地。”

    • 解读: 这句话强调文化根基的重要性,王澍认为,建筑创作不能凭空而来,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历史记忆和生活方式,他的建筑,无论是材料的选择(如回收的旧砖瓦),还是空间的组织(如院落、巷道),都试图唤醒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的共鸣。
  3. “我们今天对传统的态度,应该是‘转译’,而不是‘复制’。”

    • 解读: 王澍明确反对将传统元素当作符号进行肤浅的粘贴,他主张的是一种深度的“转译”,即理解传统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原则,并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和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他用混凝土模仿夯土墙的肌理,用钢结构重现木构架的意向,都是在进行一种现代语境下的“转译”。

关于自然与建造

王澍深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他的建筑总是试图与自然对话,而非对抗。

  1. “造园,不是在建造房子,而是在经营一片自然。”

    • 解读: 这句话完美概括了他的设计哲学,王澍将建筑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人造的自然”,他设计的空间是开放的、流动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收集了当地拆迁的旧砖瓦,每一块砖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们在墙上自由组合,形成了一种类似自然侵蚀和风化的肌理,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历史载体。
  2. “建筑应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

    • 解读: 这是他“自然生长”理念的体现,他的建筑不是突兀地“放”在场地上的,而是通过研究地形、气候、光线,让建筑仿佛是从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有机体,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屋顶既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可以行走的屋顶花园,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界限。

关于材料与工艺

王澍对材料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和尊重,他反对工业化的、标准化的材料,推崇“手作”的温度和材料的“真实性”。

  1. “我使用旧砖瓦,是因为它们身上有时间的痕迹。”

    • 解读: 在这个追求“崭新”的时代,王澍却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旧木材,他认为,这些材料承载了历史、记忆和工匠的温度,是“有故事的材料”,在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上,你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砖瓦的痕迹,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叙事,让建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2. “建筑应该像手工制品一样,带有不完美和偶然性。”

    • 解读: 王澍批判现代建筑过度追求光滑、精确和完美,他欣赏中国传统营造中“手作”的不确定性,认为这种“不完美”恰恰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他的建筑中,常常能看到手工砌筑的痕迹、材料的不规则拼接,这些“瑕疵”反而让空间更具人情味和真实感。

关于城市与生活

王澍对大拆大建的城市化模式持批判态度,他倡导一种“缓慢的、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城市更新方式。

  1. “我反对那种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我更愿意做‘针灸式’的城市改造。”

    • 解读: “针灸式”是他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他主张像中医针灸一样,在城市的关键节点上进行小规模、精准的干预,而不是像西医手术一样大规模切除,他的“五散房”项目,就是在杭州西湖边的一片废墟上,用回收材料建造了五个小房子,激活了整个街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针灸式”实践。
  2. “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个生活的诗人。”

    •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建筑的人文关怀,王澍认为,建筑师不能只关注形式和功能,更要关心空间中的人及其生活,他设计的空间,鼓励人们在其中漫步、停留、交流,创造出丰富的生活场景,他的建筑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能够激发诗意和情感的场所。

王澍的名言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在现代性中寻找中国的“根”,他试图通过建筑,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日常生活的和谐关系,他的作品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文化宣言,一种对“中国式”现代生活方式的探索和想象,阅读他的名言,是理解其建筑思想和背后哲学的最佳途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