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当代文学诗歌,何为当代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活力的领域,当代诗歌通常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诗歌,它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走向了个体经验的深刻挖掘和多元化的艺术探索。

当代文学诗歌,何为当代价值?-图1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为你梳理和解读当代诗歌:


两个关键的分水岭: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

要理解当代诗,必须先了解这两个里程碑式的诗歌运动。

朦胧诗 (1970s末 - 1980s初)

这是当代诗歌的“破冰者”,它终结了“文革”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诗歌的文学性。

  • 核心特征:

    • 意象的象征与隐喻: 大量使用象征、隐喻、通感等手法,诗歌变得晦涩、多义,充满“朦胧”感。
    • 个体意识的觉醒: 第一次将“我”——一个有独立思想、情感和痛苦的个体——作为诗歌的核心。
    • 悲剧英雄主义: 充满了对历史、命运的反思,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抗争与迷茫。
  • 代表诗人与作品:

    • 北岛: 《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舒婷: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顾城: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食指 (郭路生): 他的诗在地下流传,被视为朦胧诗的先驱,如《相信未来》。

第三代诗歌 (1980s中后期 - 1990s)

如果说朦胧诗是“破”,那么第三代诗歌就是“立”,他们彻底反叛朦胧诗的精英姿态和宏大叙事,走向了更广阔、更日常、更口语化的表达。

  • 核心特征:

    • “反文化”与“反崇高”: 消解英雄主义,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凡俗情感甚至“丑”与“恶”。
    • 语言的实验性: 极度强调语言本身,进行各种语言游戏,如“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流派。
    • “诗到语言为止”: 强调诗歌是语言的自足体,是语言的创造,而非对现实的简单反映。
    • 口语化与叙事性: 将日常口语、生活琐事引入诗歌,增强了诗歌的叙事感和现场感。
  • 代表诗人与流派:

    • 于坚: 《尚义街六号》,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一群诗人的日常,是口语诗的典范。
    • 韩东: 《有关大雁塔》,质疑大雁塔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宣告“诗到语言为止”。
    • 李亚伟: “莽汉”诗人的代表,风格狂放不羁,充满戏谑和野性。
    • 翟永明: 《女人》组诗,以女性视角深入探索女性的身体、欲望和生存状态,是女性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1990年代至今:多元与深化

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加速市场化,诗歌生态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没有统一的旗帜,而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知识分子写作 vs. 民间写作

这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个诗歌论争(以“盘峰诗会”为高潮),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诗歌观念。

  • 知识分子写作:

    • 特点: 强调诗歌的智性、学理性和文化深度,注重语言和形式的精雕细琢,诗人往往有学院背景,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哲学思考。
    • 代表诗人: 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 等,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加内敛、复杂,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 民间写作:

    • 特点: 强调诗歌的“现场感”和“生命力”,主张从日常生活和民间经验出发,语言更直接、粗粝,甚至“粗鄙”,更注重“怎么写”背后的“怎么活”。
    • 代表诗人: 于坚、韩东、伊沙 等,他们的诗歌更具冲击力和可读性,但也常引发争议。

新世纪以来的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和创作方式。

  • 网络诗歌的兴起: BBS、博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如抖音)成为诗歌发表和传播的新阵地,这催生了大量“草根诗人”,诗歌的门槛大大降低,但也带来了泥沙俱下的现象。
  • 女性诗歌的持续繁荣:余秀华 为代表的诗人,以其极具冲击力的身体书写和生命体验,引发了全民性的诗歌讨论,她的诗打破了传统审美,展现了诗歌最原始、最真实的力量。
  • “00后”诗人的登场: 年轻一代的诗人,成长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诗歌主题更加多元,涉及亚文化、游戏、网络语言等,呈现出与前辈诗人截然不同的面貌。
  • 回归古典的尝试: 一部分诗人重新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尝试将古典意象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探索新的汉语诗歌可能性。

当代诗歌的特点总结

  1. 个人化与内向化: 从集体走向个人,诗歌成为探索内心世界、表达个体经验的重要载体。
  2. 语言的自觉: 诗人对语言本身有极高的敏感度,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诗歌的核心和目的。
  3. 风格的多元化: 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从晦涩深奥到直白口语,从抒情到叙事,各种风格并存。
  4. 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诗人不再简单地歌颂或批判现实,而是以一种更复杂、更微妙的方式介入现实,展现个体在时代中的感受和思考。

如何阅读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常常被认为“看不懂”,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掌握以下几点,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进入当代诗的世界:

  1. 放弃“读懂”的执念: 不要像读说明文一样,非要找出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诗歌是感性的、多义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思考的路径,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2. 关注意象和语言: 诗人用意象(具体的事物)来构建抽象的情感,试着去感受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注意词语的选择、节奏和音韵。
  3. 了解背景(可选但有益): 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意,读北岛的诗,如果能了解他经历过的“文革”,就能感受到那份沉重。
  4. 多读,培养语感: 诗歌阅读和音乐欣赏一样,需要培养“语感”,读得多了,你对语言的敏感度自然会提高,更容易进入诗歌的内部。
  5. 大声朗读: 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大声朗读出来,能让你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这是默读无法替代的体验。

推荐当代诗人(入门级)

如果你想开始阅读当代诗,可以从以下几位相对“好入门”且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开始:

  • 余秀华: 语言直白、有力,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 西川: 智性写作的代表,知识渊博,想象力丰富,如《夕光中蝙蝠的翅膀》。
  • 于坚: 口语诗的代表,关注日常生活,如《尚义街六号》。
  • 翟永明: 女性诗歌的标杆,深刻、沉静,如《女人》组诗。
  • 欧阳江河: 思想深邃,善于在宏大叙事中处理个人经验,如《玻璃工厂》。

当代文学诗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更新的领域,它既是时代的镜子,也是语言和精神的探险,希望这份梳理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当代诗歌世界的大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