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之美:从语言到心灵》诗歌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凝练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 学习并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诵读、品味意象、体会情感、理解语言。
- 能够识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并初步理解其象征意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验诗歌欣赏的过程。
- 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语言之美。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掌握“诵读—品味—想象—共鸣”的诗歌欣赏基本流程。
- 学习通过分析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情感和画面体验。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或高中一年级学生(可根据所选诗歌难度调整)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准备
-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PPT),包含诗歌原文、背景资料、相关图片或音频、关键词句等。
- 学生: 预习所选诗歌,查阅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约5分钟)
- 活动设计: “诗歌猜猜猜”
- 教师在PPT上展示几句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但隐去作者和题目。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 提问学生:“同学们,这些诗句你们熟悉吗?它们美在哪里?”
-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这些诗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了最美的画面,表达了最深的情感,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学习如何欣赏这份美。
- 教师在PPT上展示几句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但隐去作者和题目。
-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诗句快速拉近距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自然引出本课主题——诗歌欣赏。
第二环节:新知讲授,授之以渔 (约10分钟)
- 活动设计: “欣赏诗歌的钥匙”
- 教师提问:“面对一首诗,我们常常会觉得‘看不懂’或‘没什么意思’,欣赏诗歌就像打开一扇精美的门,需要几把特定的‘钥匙’。”
- 教师在PPT上展示“诗歌欣赏四步法”:
- 第一步: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 作用:诗歌是“吟唱”的艺术,诵读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能帮助我们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基调。
- 第二步:品味——抓住诗歌的“意象”
- 提问:诗歌里写了哪些具体的事物?(如:月亮、柳树、孤帆、落花等)
- 讲解:这些事物就是“意象”,诗人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 举例:“月亮”在中国古诗中常常代表“思乡”、“团圆”。
- 第三步:想象——构建诗歌的“意境”
- 提问: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 讲解: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要用想象力去“填补”诗中的空白。
- 第四步:共鸣——体会诗歌的“情感”
- 提问:通过品味和想象,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喜悦、悲伤、孤独、豪迈……)
- 讲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与诗人的心灵相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第一步: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 设计意图: 将抽象的诗歌欣赏方法,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四个步骤,为学生搭建清晰的思维框架,降低学习难度。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实践演练 (约20分钟)
-
活动设计: “用钥匙打开《春望》”
-
出示诗歌: 教师在PPT上展示杜甫的《春望》。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第一步:诵读(全班齐读)
-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如:二二一停顿)和情感基调(沉郁、悲凉)。
- 学生再次齐读,初步感受。
-
第二步:品味(小组讨论)
- 提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核心意象?”
-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板书:国、城、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
- 深入提问:“在这些意象中,哪些是写景的?哪些是写情的?它们是如何结合的?”
- 引导学生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手法。
-
第三步:想象(个人思考+分享)
- 提问:“闭上眼睛,根据诗中的意象,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 邀请2-3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
- 教师补充背景(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帮助学生构建更准确的“国破”与“春景”的强烈对比画面。
-
第四步:共鸣(师生共同探究)
- 提问:“面对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 引导学生分析:
- “国破山河在”——悲愤、物是人非。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伤时、悲痛欲绝。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倦。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愁衰老、心力交瘁。
- 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沉痛情感,这就是诗歌的“情感内核”。
-
-
设计意图: 以经典诗歌为例,完整地演示“四步法”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约7分钟)
- 活动设计: “我是小小鉴赏家”
- 迁移练习: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首新的短诗,如徐志摩的《偶然》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节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节选)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任务: 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讨论这首诗中的核心意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 分享与点评: 邀请一两组同学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和鼓励。
- 迁移练习: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首新的短诗,如徐志摩的《偶然》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节选)。
- 设计意图: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欣赏方法,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文本中,培养独立鉴赏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约3分钟)
- 课堂小结:
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