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广为流传、最能代表他精神风貌的名言,并附上解读,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核心精神类名言
这类名言高度概括了杨善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一名党员的责任。” - 解读: 这句话是他一生奉献精神的基石,他始终牢记党员的第一身份是责任,而不是索取个人利益,无论是担任地委书记,还是退休后上山造林,他的一切行动都源于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而非个人名利。
 
- 
“我只是在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为老百姓办事。” - 解读: 这体现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他认为为群众做事不是一种“恩赐”或“功劳”,而是作为一名党员天经地义、必须履行的义务,这种“义务感”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共产党员不要怕苦,怕苦就不当共产党员。” - 解读: 这展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纯粹的党性,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从不退缩,反而认为吃苦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和考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为官与做人方面
这类名言反映了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 
“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当作为个人谋私的工具。” - 解读: 这是对权力观的深刻诠释,在他看来,权力不是特权,而是责任和担当,他一生两袖清风,从不利用职权为家人或自己谋取任何私利,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事,老百姓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 解读: 这体现了他朴实无华的政绩观和群众观,他不追求上级的表扬或个人的荣誉,而是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这种“民心”导向,让他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尊敬。
 
- 
“职务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 - 解读: 这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的胸怀,无论是地委书记还是普通林场的“老杨书记”,他都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勤务员,他从不因职务高而自傲,也从不因退休而懈怠,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平和的心态。
 
退休与奉献方面
这类名言集中体现了他“退休不褪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
- 
“我退休后,有工资,有公费医疗,生活不成问题,我要把剩下的生命献给家乡,献给大山。” - 解读: 这是他决定上山造林时说的话,在当时,许多干部退休后选择在城市安享晚年,而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用22年的艰辛,在一片荒山上种出了5.6万亩人工林,价值超过3亿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人民。
 
-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草一木总关情。” - 解读: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大山的深厚感情,他把大坝林场当作自己的“家”,把每一棵树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他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这片他亲手浇灌的林海之中,真正实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誓言,与这片土地永远融为一体。
 
杨善洲的名言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用一生践行的真实写照,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
- 坚定的信念: 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 无私的奉献: 不计个人得失,将毕生精力献给社会。
- 纯粹的清廉: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 务实的作风: 深入群众,脚踏实地,用行动说话。
这些名言如同一座座丰碑,指引着后来者思考“人为什么而活”、“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做”等根本问题,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