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将关公的名言分为几类,并附上背景和解读,以便您更好地理解。

核心精神类:体现“忠义”与“勇武”
这类名言最能代表关公的精神内核,也是后世对他最为敬仰的地方。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 出处:关公被曹操俘虏后,写给刘备的书信。
- 背景:曹操对关公极为赏识,厚加赏赐,并上表封其为“汉寿亭侯”,想收为己用,但关公心系兄长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拒绝了曹操的美女和金银,一心只想回到刘备身边,这句名言就是他向曹操表明自己心志的最好注脚。
- 解读:我的品德就像美玉,可以被砸碎,但绝不会改变洁白的本质;就像翠竹,可以被烧毁,但绝不会摧毁它挺拔的节操,这句话表达了关公宁死不屈、坚守气节的决心,是“忠义”的最高体现。
身在曹营心在汉。
- 出处:民间流传,源于《三国演义》中对关公处境的描述。
- 背景:同上,关公虽然身在曹操的阵营,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的心始终向着刘备的汉室。
- 解读:这句话后来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用来形容人虽然身在此处,但心思、情感或忠诚却在别处,它精准地概括了关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心境和坚定立场。
土山约三事。
-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 背景:关公在下邳被曹操围困,土山被困时,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他与曹操约定了三个条件才肯暂时归降,这“三事”是:
- 我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 请刘皇叔的两位嫂嫂享受俸禄,我对其行叔嫂之礼。
- 一旦得知我兄长刘备的下落,无论千里万里,我将立即前去投奔。
- 解读:这“三事”看似是投降的条件,实则是关公对“忠”和“义”的坚守,他用自己的方式划清了界限,确保了原则,为日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埋下了伏笔,它体现了关公有理、有节、有原则的智慧。
为人处世类:体现“诚信”与“仁德”
关公不仅是武将,也重情重义,言出必行。
言出必行,信守承诺。
- 出处:关公在离开曹操,千里寻兄途中。
- 背景:在“挂印封金”离开曹营后,曹操的部将多次追赶,但关公始终恪守“土山约三事”中的承诺,不与曹军为敌,只过关斩将,一路向东,即使夏侯惁追来,他也只是“过五关斩六将”,并未主动挑起与曹操的战争。
- 解读:关公将“信”看得极重,他对曹操的承诺,即便曹操是自己的“敌人”,他也遵守到底,这种“一诺千金”的品格,让他的人格魅力更加光辉。
华容道义释曹操。
- 出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 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算定关公会因念及旧恩而放走曹操,便派他去守华容道,果然,当曹操想起当年对关公的厚恩,苦苦哀求时,关公念及旧日恩情,最终义释曹操,自己也因违军令而回去请罪。
- 解读:这件事体现了关公“义”的复杂性,他既有对“主公之忠”(诸葛亮之命),也有对“昔日之恩”(曹操之恩),他选择了“义”,回报了旧日恩情,这种行为虽然“违令”,却成就了千古流传的“义薄云天”的美名。
临终绝笔类:体现“悲壮”与“遗志”
关公的最后遗言,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 出处:关公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前的绝笔。
- 背景:荆州失守,关公被困于麦城,孤立无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这封绝笔信,托人送给儿子关平。
- 解读:这是对他早年“玉竹之喻”的重申和升华,他告诉儿子,即使我的身体被消灭了,但我的名誉和气节将像史书一样,永远流传下去,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英雄气概,是关公精神最悲壮的回响。
后世衍生(非原著,但广为流传)
在民间信仰和戏曲中,关公的形象被神化,也衍生出一些广为人知的“名言”。
读《春秋》,明大义。
- 出处:民间传说和戏曲演绎。
- 背景:相传关公在军中常读《春秋》一书,以明事理、辨忠奸,这使他成为“文武双全”的典范。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关公不仅武力超群,更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判断力,他的“义”是建立在对儒家经典深刻理解之上的。
秉烛达旦,立于户外。
- 出处:《三国演义》描写关公保护两位嫂嫂的情节。
- 背景:关公与曹操的嫂嫂甘、糜二夫人同处一室,为避嫌疑,他通宵手持蜡烛,站在门外守护,直到天明。
- 解读: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关公的“义”和“礼”,他对兄长的妻子尊敬有加,严守男女之防,其品格之高尚,令人敬佩,后来“秉烛达旦”也成为形容人品格端正、光明磊落的成语。
关公的名言,无论是慷慨激昂的“玉竹之喻”,还是坚守承诺的“土山约三事”,亦或是悲壮绝伦的临终遗言,都共同塑造了一个忠、义、仁、勇、信的完美人格,这些话语早已超越了《三国演义》的文本,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衡量君子品格的重要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