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许衡名言警句,今天读还有现实意义吗?

以下是许衡一些最经典的名言警句,并附上解读,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许衡名言警句,今天读还有现实意义吗?-图1

关于天理与人欲(理学思想的核心)

这是许衡思想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也是后世引用最多的话。

名言:

“纲常千万遍,此理只存一念间。”

解读:

  • 纲常:指“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和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 :指天理,即宇宙间永恒不变的道德法则和真理。
  • 一念间:指人的一个念头、一个想法的瞬间。
  • 含义:儒家伦理规范虽然看起来繁多复杂,但其核心精神——“天理”——就体现在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中,只要我们心存善念,遵循良知,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根本的道理,这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内在性和根本性。

**

“心之所存者,理也;意之所发者,情也;情之所止者,礼也。”

解读:

  • 含义:这句话系统地阐述了心、理、情、礼的关系。
    • 心之所存者,理也:我们内心所秉持和遵循的,是天理。
    • 意之所发者,情也:我们的意念和想法表现出来,就是情感。
    • 情之所止者,礼也:情感的表达需要有所节制和规范,而节制情感的标准就是“礼”。
  • 核心思想:许衡认为,人不能没有情感,但情感必须用“礼”来约束和引导,使其合乎“理”,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体现了他对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

“凡事宜省己,不宜责人;责人且先责己,责己则德进。”

解读:

  • 含义: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反省自己,而不是去苛责别人,如果要批评别人,也应该先反过来要求自己,能做到这一点,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不断进步。
  • 智慧:这是一种高度的自律和自省精神,强调内求诸己,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关于为官之道

许衡一生多次为官,始终秉持清廉和民本思想,他的为官格言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

“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妨,彼必为外务以分心,故曰不若先治生。”

解读:

  • 含义:对于读书人(学者)解决生计问题是头等大事,如果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那么做学问的心思就会被打乱,甚至不得不去做别的事情来分心赚钱,所以不如先把生活安顿好。
  • 现实意义:这句话常被误解为“读书人要先赚钱”,但其核心是强调基础保障对事业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心无旁骛地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

**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

解读:

  • 含义:无论官职大小,处理所有事情的关键只有一个字——“公”,即公平、公正、公心。
  • 核心:这是许衡对为官者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他强调权力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权力,只有出于公心,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

**

“食果欲其肥,树之必深;官欲其显,为之必诚。”

解读:

  • 含义:想要果实长得饱满肥大,就必须把树种得足够深;想要官位显赫,就必须为官时付出足够真诚的努力和德行。
  • 智慧: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它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深厚的基础和真诚的付出,对于为官者而言,深厚的根基就是品德和才能,真诚的付出就是勤政爱民。

关于治学与修身

许衡作为大教育家,对如何做学问、如何修身有独到的见解。

**

“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

解读:

  • 含义:人不可以不学习,就像鱼儿不能没有水一样。
  • 比喻:用“鱼水关系”来比喻学习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滋养精神世界的源泉。

**

“为学,须是务实,不可近名。”

解读:

  • 含义: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追求实际的知识和本领,而不能为了追求名声而学习。
  • 告诫:这是对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许衡反对华而不实、沽名钓誉的学风,强调学问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个人的虚荣。

**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解读:

  • 含义:这句话直接引用自《论语·卫灵公》,许衡对此非常推崇,意思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恭敬踏实,即使到了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也能行得通;反之,说话不忠不信,行为不恭敬踏实,就算在自己的家乡,又怎么能行得通呢?
  • 强调:许衡借此说明,诚信和恭敬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无论身处何地,拥有何种身份,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许衡的名言警句,核心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修养,但并非禁欲主义,而是强调“以理制情”的平衡,他的思想充满了务实、自省、公正和真诚的精神,无论是对于个人修身、治学,还是对于为官从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话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为人处世最根本的道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