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卢沟桥诗歌新作能否唤醒历史记忆?

一类是描绘卢沟桥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另一类则是聚焦于“七七事变”这一历史转折点的。

卢沟桥诗歌新作能否唤醒历史记忆?-图1

描绘卢沟桥风物与历史的诗歌

这类诗歌赞美卢沟桥的壮美、悠久的历史以及“卢沟晓月”的胜景。

金代 · 赵秉文《卢沟》

这是最早描绘卢沟桥的著名诗篇之一,写于金代,当时桥名为“卢沟石桥”。

卢沟 河水浊如土,浊流汩汩来。 月从西土出,清景落崔嵬。 草树不知秋,川原尚如故。 独立板桥上,诸天带星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卢沟河浑浊的河水,以及一轮明月从西边升起,洒在雄伟的桥上,诗人独立桥上,感受着秋天的气息,远方的星空仿佛也带着清冷的光辉一同离去,全诗意境苍凉、雄浑,奠定了卢沟桥诗歌的基调。

元代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虽然这首词写的是潼关,但其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与人们心中的卢沟桥意象高度契合。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这首词虽非直接写卢沟桥,但它所表达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观,深刻揭示了战争与和平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卢沟桥作为近代中国苦难的起点,其历史悲剧性与此词的意境不谋而合。

咏叹“七七事变”与民族精神的诗歌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浴血奋战的精神象征,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悲愤、抗争与不屈的力量。

现代 · 田间《给战斗者》(节选)

田间是抗战时期的著名“街头诗派”诗人,他的诗歌短小精悍,充满力量。

《给战斗者》节选 在卢沟桥, 在敌人侧背, 响起了复仇的枪声!

我们是放枪的人, 我们是放枪的人!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的枪口, 对准了侵略者, 对准了日本帝国主义!

拿起我们的武器, 拿起我们的武器! 为了祖国, 为了自由, 我们要战斗! 战斗!战斗!

【赏析】 这首诗是抗战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最直接、最激昂的语言,描绘了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场面,重复的句式“我们是放枪的人!”充满了决心和力量,喊出了全民族的共同心声,极具鼓动性和感染力。

现代 · 臧克家《烽火》

臧克家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写下了卢沟桥的苦难与新生。

《烽火》 卢沟桥, 你的桥上, 走过多少民族的苦难?

卢沟桥, 你的桥下, 流过多少带血的波涛?

桥上的石狮子, 还在怒吼, 怒吼着, 那永不磨灭的仇恨!

而桥下, 清清的流水, 哺育着两岸的儿女, 也映照着新时代的黎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卢沟桥过去的苦难(带血的波涛、永不磨灭的仇恨)与现在的和平(清清的流水、新时代的黎明)并置,石狮子的“怒吼”象征着不屈的民族记忆,而“清清的流水”则象征着和平与希望,全诗情感深沉,意蕴丰富。

现代 · 臧克家《七七事变》

这首诗直接以事件为题,表达了全民族的同仇敌忾。

《七七事变》 一声炮响, 震动了古都的城楼, 也震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仿佛也睁开了愤怒的眼睛, 看着侵略者的铁蹄, 践踏我们神圣的国土。

我们的母亲, 我们的土地, 决不允许任何人来欺凌! 我们要用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有力,将卢沟桥的石狮子人格化,赋予其“愤怒的眼睛”,象征着整个民族的觉醒,最后一句“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直接化用了国歌歌词,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现代抒情与感怀的诗歌

随着时代变迁,卢沟桥也成为了人们追忆历史、抒发和平愿望的场所。

现代 · 邵燕祥《卢沟桥》

这首诗在历史的沉重感中,融入了对和平的深切期盼。

《卢沟桥》 我又一次来到卢沟桥, 不是为了寻觅历史的足迹, 也不是为了凭吊昔日的悲怆。

我只想看看, 那些历经风雨的石狮子, 是否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雄姿。

我只想听听, 那桥下永定河的流水, 是否还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

我祈愿, 卢沟桥的晓月, 永远清朗, 永远安宁, 不再被炮火惊扰, 不再被血泪染红。

【赏析】 这首诗与前几首的悲愤激昂不同,它更偏向于一种深沉的抒情与反思,诗人来到卢沟桥,不是为了重温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结尾的祈愿,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悲剧永不重演的深切期盼。

卢沟桥的诗歌,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从金元时期的苍茫雄浑,到抗战时期的怒吼抗争,再到现代的深沉反思,诗歌的情感基调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卢沟晓月”曾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美景,而“卢沟烽火”则化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图腾,这些诗歌共同构成了卢沟桥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每一块石头、每一尊石狮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