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古代医学名言,现代医学还适用吗?

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充满智慧与哲理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是医者的座右铭,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健康观念。

古代医学名言,现代医学还适用吗?-图1

以下为您分类整理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医学名言,并附上出处和解读。


医德与医风篇 (强调医者仁心与职业操守)

这类名言主要阐述了对医生品德和医术态度的最高要求。

大医精诚

  • 出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
  • 原文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巇嶮、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

  • 解读: 这是中医医德的最高纲领。“”指医术要精湛,精益求精;“”指品德要高尚,对患者要有真诚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和责任感(誓愿普救),要求医生无论患者贫富贵贱、美丑老少,都要一视同仁,将自己的痛苦感同身受,全力以赴地救治。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 出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解读: 这句话解释了孙思邈将自己的医书命名为《千金方》的原因,意思是,人的生命无比宝贵,价值千金,能用一个药方去拯救生命,这种恩德比什么都重大,它强调了生命的无价和医生肩负的神圣使命。

医乃仁术

  • 出处: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术不可不慎”,后世医家将其引申为“医乃仁术”。
  • 解读: 意为医学是一门体现“仁爱”之术的学问,医生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对医生职业精神的核心概括,将医术与仁德紧密相连。

预防与养生篇 (强调“治未病”的智慧)

中医非常重视预防,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干预。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解读: “上工”指最高明的医生,这句话是说,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进行预防和调理,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再去治疗,这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 解读: “正气”指人体的抵抗能力、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邪”指各种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等),意思是,只要人体自身的正气充足、旺盛,外界的致病因素就难以侵袭人体,从而保持健康,这强调了强健自身是根本。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 解读: 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经典总结,意思是,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作息要有规律,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和精神上的过度消耗,遵循自然规律,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辨证与诊断篇 (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通过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本质。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 出处:《难经·六十一难》
  • 解读: 这句话描述了中医诊断的四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神、圣、工、巧”。
    • 望而知之(神):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就能对疾病有大体的了解,这是最高境界,近乎“神”。
    • 闻而知之(圣):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其气味来诊断,次一等,为“圣”。
    • 问而知之(工):通过详细询问病情来诊断,这是医生的基本功,为“工”。
    • 切而知之(巧):通过切脉来诊断,需要技巧和经验,为“巧”。 它强调了全面、细致的诊断过程。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解读: 意思是,能够掌握医学理论的核心要点(“要”),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如果不能掌握核心,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繁杂细节中,不得要领,这告诫学习者和医生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治疗与用药篇 (强调严谨与平衡)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用药如同用兵,需精准、严谨。

用药如用兵,医者意也。

  • 出处:虽非直接出自某一句古文,但是对古代用药思想的精辟概括,与“用药如用兵,有是病用是药”等思想一脉相承。
  • 解读: 将用药比作排兵布阵,君臣佐使,如同军队的将帅、先锋、护卫、后勤,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医者意也”强调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而不是死守方剂。

是药三分毒

  • 出处:源自汉代《淮南子》“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然而良医而囊藏之”,后世逐渐演变为“是药三分毒”。
  • 解读: 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使是疗效好的药物,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或偏性(“毒”在古代指药物的偏性),用药必须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病即止,不可滥用。

凡用药之道,必须择土地,所生新陈,良楛(kǔ)不同,所产之地则异也。

  • 出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解读: 强调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意思是,药材的产地、新旧、品质的好坏(良楛,即好坏)都直接影响其疗效,这体现了中医在用药上的严谨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医理与哲学篇 (融汇儒道思想)

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出处:《黄帝内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解读: 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总纲,它将“阴阳”提升到宇宙万物根本规律的高度,人体健康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疾病就是阴阳失调的反映,理解了阴阳,就理解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治病必求于本

  •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解读: “本”指疾病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强调,治疗疾病不能只看表面的症状,必须去探寻并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如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等),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 出处:虽非直接出自《黄帝内经》,但其思想源于《内经》中关于经络气血运行的论述,是后世对中医气血理论的经典概括。
  • 解读: 这句话在民间流传极广。“通”指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无阻,当经络、气血通畅时,身体就不会感到疼痛;反之,如果某个部位出现疼痛,就说明那里的经络或气血运行受阻了,它形象地解释了疼痛的病理机制。

希望这份整理能帮助您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