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让、致使、使得”(最常见的用法)
这是“使”字作为动词的核心意思,表示某事物或行为导致了某种结果或状态,这类名言充满了因果关系和深刻的哲理。

关于国家、社会与历史
-
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出处: 荀子·哀公 / 后引申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 解读: 这里的“使”是隐含的,意思是“(水)能使船行驶,也能使船倾覆”,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民与政权的关系:民众可以拥护一个政权(载舟),也可以推翻它(覆舟),这是对执政者最经典的警示。
-
名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出处: 《旧唐书·魏征传》
- 解读: 唐太宗的名言,意思是,把历史作为借鉴,使人能够明白国家兴衰的规律;把别人的成功或失败作为借鉴,使人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里的“使”强调了学习和借鉴的目的和效果。
-
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出处: 顾炎武(一说源于顾炎武思想,后经梁启超提炼)
- 解读: 意思是国家的兴盛和衰亡,使每个普通百姓都负有责任,这里的“使”带有一种强烈的逻辑关联,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于个人修养与心境
-
名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出处: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解读: 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外物的得失使人欢喜,个人的境遇使人悲伤,而君子则要超越这种由外物“使”动的情绪。
-
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出处: 诸葛亮《诫子书》
- 解读: 意思是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通过节俭来培养品德,宁静的内心使人能够修身,节俭的生活习惯使人能够涵养德行,这里的“使”点明了修身养德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于学习方法与认知
- 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出处: 《论语·为政》
- 解读: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根基,学习这件事,使人开阔眼界但可能迷失方向;思考这件事,使人深入但可能陷入空想,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表示“假若、(假设用法)
“使”在古文中可以引出假设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使”。
-
名言: 使老而壮者,壮而老者,皆莫我能御也。
-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 解读: 这句话是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狡兔三窟”时说的,意思是,假使(让)年老的人变得强壮,年轻的人变得衰老,那么就没有人能抵挡我了,这里的“使”是一种虚拟和假设,表达了一种策略性的构想。
-
名言: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 出处: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解读: 假使整个国家的少年人都变成了暮气沉沉的老人,那么我们中国就成了一个衰老的国家,它的灭亡很快就会到来,这里的“使”引出了一个极具警示性的假设,用以激发青年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表示“使命、任务”(名词用法)
“使”作为名词,指“使者”、“任务”、“使命”。
-
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出处: 文天祥《过零丁洋》
- 解读: 虽然这句诗字面上没有“使”字,但其精神内核与“使”的使命观高度契合,文天祥视自己为国之“使臣”,肩负着救国救民的使命,即便死亡,也要让自己的赤诚之心(丹心)如同使命的凭证(汗青)一样永垂不朽。
-
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
- 解读: 意思是恭敬谨慎,竭尽全力,直到死才停止,这完全是作为一名臣子、一个“使命执行者”的最高姿态,将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命)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表示“派遣、出使”(动词用法)
这是“使”作为动词的本义,即派人去执行某项任务。
- 名言: (蔺相如)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解读: 这句话描述了赵王派遣蔺相如出使秦国送和氏璧的场景。“使”在此处是“派遣”的意思,一个“使”字,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国家的命运。
“使”字虽然简单,但在名言中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作为动词,它是因果的桥梁,清晰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作为假设连词,它是思想的翅膀,引导人们进入虚拟的情境,思考“…会怎样”,如梁启超的论述。
- 作为名词,它是责任的化身,代表着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必须承担的使命和担当,如文天祥、诸葛亮的写照。
理解“使”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不仅能帮助我们读懂古文,更能体会到古人思维的严谨与深刻,希望这份分类对您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