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言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以凝练的文字、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想象,构筑起一个独特而迷人的世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诗歌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他们语言发展、审美感知和情感表达的大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系统性地掌握诗歌教学的方法与内涵,至关重要,以下内容将围绕诗歌教学的多个维度展开,旨在为您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

探寻诗歌的源头:出处与作者
每一首优秀的幼儿诗歌都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承载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在教学初期,引导幼儿了解诗歌的出处与作者,并非要求他们记忆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为了在他们心中播下对文学创作尊重的种子。
当我们带领幼儿欣赏经典诗歌《小小的船》时,可以这样引入:“有一位非常喜爱小朋友的作家伯伯,名叫叶圣陶,他望着弯弯的月亮,想象那就像一艘小小的船,可以载着我们在星空中漫游,他就写下了这首美妙的诗歌。” 这样的介绍,将作者与作品生动地联系起来,让诗歌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来源的故事,对于选自民间童谣的诗歌,如《摇啊摇》,则可以告诉孩子们:“这是很久很久以前,许许多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宝贝儿歌,里面充满了他们对小宝宝的爱。” 这能帮助幼儿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了解出处与作者,是建立对文本初步信任的基础,它让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真实、权威的文学土壤之上。
走进诗歌的世界:创作背景与意境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教学重点,这里的“背景”并非复杂的历史事件,而是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情境或所激发的情感。
以诗歌《春雨》为例,其创作背景便是春天来临,细雨滋润万物的自然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春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沙沙作响,并想象春雨落在草地上、花朵上、池塘里的不同情态,理解了这一背景,教师就能更好地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中“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所蕴含的欣喜与生机。
再比如,《小熊过桥》这首诗歌,其背景设定在一种常见的幼儿心理情境——面对挑战时的紧张与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教师可以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第一次独自睡觉、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等,帮助他们与诗歌中的小熊产生共鸣,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能使教师的语言引导、情境创设更具感染力,从而带领幼儿真正走入诗歌所构建的想象空间。
实践教学的艺术:使用方法与策略
将一首优美的诗歌有效地传递给中班幼儿,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与策略,机械的跟读与背诵会扼杀幼儿对诗歌的兴趣,而多样化的、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则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
情境渲染法:利用图片、音乐、实物或多媒体课件,为幼儿营造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沉浸式环境,学习关于秋天的诗歌时,可以在教室里布置落叶、果实;学习关于大海的诗歌时,可以播放海浪声与海鸥鸣叫的音频,多感官的刺激能让幼儿的体验更为深刻。
-
游戏互动法:将诗歌学习融入游戏,在朗诵《小动物走路》时,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兔、小鸭、小乌龟等不同动物的走路姿态;在学习排比句式明显的诗歌时,可以采用分组接龙、一问一答等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
多通道表达法: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这可以是绘画(为诗歌配图)、肢体动作(表演诗歌内容)、甚至是简单的续编或创编,在学习了“风在哪里?树儿说:当我的枝叶翩翩起舞,那是风在吹过”之后,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还会在哪里?花儿会怎么说?湖水会怎么说?”这既是语言的运用,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
分层理解法:对于稍长的诗歌,不必强求一次教学就让幼儿完全掌握,可以采用“分步走”的策略:第一次活动重点在于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整体美;第二次活动重点理解关键词句和画面;第三次活动则可以进行完整的朗诵与表演,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规律。
品味语言的魅力:鉴赏表现手法
幼儿诗歌虽然短小,却常常运用各种精妙的文学手法,这些都是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和欣赏的精华所在。
- 比喻: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将月亮比作小船,形象而富有童趣,教师可以提问:“月亮还像什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 拟人:如“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让花草树木拥有人的情感和动作,使诗歌格外亲切、生动,可以请幼儿模仿“花儿张嘴巴”的样子。
- 叠词与象声词:如“小小的”、“弯弯的”、“沙沙沙”、“滴答滴答”,这些词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幼儿非常喜爱,也易于模仿,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这些词语,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
- 重复与排比:许多诗歌会采用重复的句式和段落,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不仅便于幼儿记忆,更能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和情感上的强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现这种规律,并一起合作朗诵。
引导幼儿欣赏这些表现手法,并非进行术语的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形象的对比和有趣的互动,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语言技巧所带来的美妙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言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诗歌教学在中班语言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几行文字的诵读,更是一场关于声音、画面、情感与想象的综合性审美旅程,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自身先深入理解诗歌的渊源与精妙,再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点燃幼儿心中对语言艺术的热爱之火,当孩子们的眼睛因为发现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而闪亮,当他们的声音因为融入诗歌的节奏而充满喜悦时,便是教学成功最动人的证明,这份对语言之美的感知与热爱,将成为滋养他们未来成长的重要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