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碧波荡漾的泳池与江河总是充满诱惑,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将安全知识牢记心间,让我们通过一首流传已久的《游泳安全诗》,在诗意中学习护身之道。

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当时,针对夏季频发的青少年溺水事故,教育部联合多位安全教育专家与诗人,共同创作了这首易于传诵的诗歌,诗歌作者陈建平先生,本身既是语文教育专家,也是资深游泳教练,他将自己多年的水域安全经验,凝练成了这二十行诗句。
诗歌开篇四句便直击要点:“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私游危险代价高,大人陪伴最可靠。”这朴实无华的语言,精准指出了青少年溺水的主因——无人监护私自下水,陈建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创作这首诗时,他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因私自下水而失去生命的孩子,这种痛心促使他用最浅白的语言,传达最关键的警示。
在诗歌结构上,全诗分为三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强调监护的重要性,第二段详述游泳前的准备事项,第三段则聚焦意外发生时的自救技巧,这种递进式的结构设计,符合安全教育由预防到应对的逻辑顺序。
诗歌运用了传统七言诗的句式,却打破了严格平仄限制,更注重内容的准确传达,水下情况不明了,不要急着把水跳”这两句,虽然对仗不算工整,但“情况不明”与“不要急着”的重复强调,恰恰突出了安全核查的重要性,这种以内容为先的创作理念,使诗歌既保留了传统诗歌的韵律美,又确保了安全知识的准确传递。
在表现手法上,诗歌巧妙运用了对比与反复。“私自游,危险到”与“大人陪,安全保”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反复吟诵,能在读者心中建立牢固的因果关系,诗中“伸、抛、划、游”等动词的连续使用,形象地展示了救援步骤,即使不识字的孩童也能通过动作记忆理解要领。
这首诗歌的传播方式颇具特色,它最初通过安全教育课堂传授,随后被编入多种安全手册,如今更是在各类游泳场馆、自然水域岸边以警示牌的形式出现,许多游泳教练在教学伊始,会要求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通过声音的节奏强化记忆,这种多媒介、多场景的传播策略,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从诗歌鉴赏角度看,虽然这首诗在文学性上不及经典名篇,但其社会价值不容小觑,它继承了《诗经》“风”教化的传统,用通俗语言传递关乎生命的重要知识,诗歌中“水库溪流漩涡多,岸边水草缠住脚”这样的句子,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暗含了对未知水域的警醒。
在实际应用中,这首诗的价值愈发凸显,有研究表明,经常诵读这首诗歌的青少年,在遇到水域险情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比例高出42%,许多学校将其编入课间操前的诵读内容,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让安全知识成为本能反应。
随着时代发展,这首诗歌也衍生出新的版本,有的版本加入了“手机不下水,专心保平安”这样的现代元素,有的则配上了朗朗上口的曲调,通过音乐增强记忆,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内容始终未变——强调监护、准备与冷静应对。
这首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把枯燥的安全守则变成了有温度的语言,把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传诵,在炎炎夏日,当孩子们口中念着“河水涨,莫强过,逞强失足出灾祸”时,他们不仅在诵读诗句,更是在构建自我保护的生命防线。
诗歌最后四句“安全二字记心上,危险事情不去做,培养自护好习惯,健康成长真快乐”,点明了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限制孩子的天性,而是让他们在掌握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更自由、更快乐地探索世界,这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正是这首诗歌历经二十余年仍具价值的原因所在。
站在水域边缘,听着风中传来的诵读声,我深深感到,真正的好诗不必辞藻华丽,能够守护生命的诗句,就是最美的篇章,当安全知识通过诗歌的形式深入人心,每一次下水都将是与美好的相约,而非与危险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