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太史慈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今人还适用吗?

最广为流传的名言

这是太史慈最核心、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太史慈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今人还适用吗?-图1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以升平天下,但知己之主,奉之以身,虽万死而不辞。”

【出处】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当时太史慈在北海孔融处,孔融敬佩其才,欲推荐他给刘备,太史慈有感而发,说出了这番话。

【含义与解读】 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太史慈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条:

  1.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以升平天下。”
    • 胸怀大志:他身处天下大乱的时代,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立志要用自己的本领(三尺剑)去平定战乱,恢复太平,这是一种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2. “但知己之主,奉之以身,虽万死而不辞。”
    • 忠诚不二:这是他后半生的核心准则,他认为,英雄最重要的是找到能赏识自己、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明主(知己之主),一旦找到,他便愿意将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奉献给这位君主,哪怕是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虽万死而不辞)。

【影响】 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宣告,也成为了后世忠义之士的座右铭,它强调了“明主”“忠臣”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以及一旦选定便要“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忠诚,太史慈后来投奔孙策,并为其鞠躬尽瘁,正是这句名言的最好实践。


其他体现其性格的言行

除了这句名言,太史慈的许多事迹也反映了他独特的品格,这些“名言”式的言行同样值得铭记。

体现“信义”与“豪气”:

太史慈在北海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求援,返回时被黄巾军管亥的部队围困,他为了保护城中百姓,毅然决定出城。

“慈当冒死出围,求救于平原,纵然不获,死亦无恨。”

他成功突围后,请来了刘备的援兵,解了北海之围,这件事充分展现了他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信义精神。

体现“勇武”与“豁达”:

太史慈与孙策在神亭岭的单挑是三国早期最经典的武将对决之一,两人酣战数十合,不分胜负,后来孙策大军赶到,太史慈被生擒。

孙策亲自为其松绑,并好言劝降,太史慈坦然回答:

“刘繇(旧主)所任不善,故至此,若知将军(指孙策)之明,必倾心以事,今日之事,天也,何恨焉!”

【含义与解读】 这番话体现了他光明磊落、不拘小节的豪侠气度。

  • 他没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是客观分析了旧主刘繇的不足。
  • 他对孙策的才能心悦诚服,表示如果早知道孙策是如此明主,自己早就归顺了。
  • 他将此次被俘看作是天意,没有丝毫怨恨,表现出一种大将的豁达胸襟。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孙策,最终孙策亲自为其解缚,并延揽为帐下大将,太史慈也信守承诺,此后为孙氏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直至病逝,真正做到了“奉之以身”。

太史慈的名言和言行,共同塑造了一个忠勇、信义、豪爽、豁达的英雄形象,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知己之主,奉之以身”的完美实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过人的武艺和志向,更要有坚守的信义和坦荡的胸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