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鉴赏中动静结合手法如何增强当下审美体验?

什么是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甚至是“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

诗歌鉴赏中动静结合手法如何增强当下审美体验?-图1

  • :指事物在运动、变化的状态,如流水、鸟鸣、风声、人影、飞花等。
  • :指事物静止、安宁的状态,如孤山、古寺、月夜、空庭、远山等。

诗人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放在一起,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利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创造出“于无声处听惊雷”或“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主要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手法能极大地丰富诗歌的内涵,其主要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主体,强化意境

    •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景物来反衬环境的幽静,使“静”的感觉更加突出、深刻,这种“静”不是死寂,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灵动的静。
    • 以静衬动:用静态的景物作为背景,来衬托动态的景物,使“动”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充满力量感。
  2. 层次丰富,画面立体

    动静结合让诗歌的画面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有了远近、高低、动静的层次感,远处的静景与近处的动景结合,形成立体的空间感,使读者如临其境。

  3. 蕴含哲理,深化主题

    动与静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状态,诗人通过对动静的描绘,常常能引申出对人生、历史、自然的哲学思考,从“逝者如斯夫”的动态中感悟时光的永恒与静止。

  4. 渲染气氛,寄托情感

    动景往往带来热闹、欢快、紧张或不安的气氛;静景则带来孤寂、凄清、悠远或闲适的氛围,诗人通过选择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巧妙地烘托或反衬自己的内心情感。


经典诗词赏析

我们通过几首千古名作来具体感受“动静结合”的魅力。

王维《山居秋暝》(以动衬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以动衬静”的典范之作。

  • 静景(大背景)

    • “空山新雨后”:雨后的山谷,空气清新,万物涤荡,一片空灵寂静。“空山”奠定了全诗宁静的基调。
    • “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松林间,这是视觉上的静。
    • “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淌,这是听觉上的动,但这个“动”非常细微,反而衬托出环境的极致宁静,它不是喧嚣的动,而是“静中有动”的禅意。
  • 动景(点睛之笔)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全诗最妙的动态描写,竹林里传来了女人们洗衣归来的说笑声,莲叶晃动,是渔船缓缓驶过。
    • 效果分析:诗人没有直接写“浣女”和“渔舟”,而是通过“竹喧”和“莲动”这两个动态细节来侧面烘托,这非但没有打破山林的宁静,反而因为有了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使得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种静,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生机勃勃的静,而非死寂,这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髓。

王籍《入若耶溪》(以动衬静)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的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最直白、最经典的阐释。

  • 静景:“林静”、“山幽”。
  • 动景:“蝉噪”、“鸟鸣”。

诗人用蝉的噪鸣和鸟的啼叫,这两种喧闹的声音,来反衬出林间的愈发幽静和山中的愈发深邃,为什么越吵越觉得安静?因为读者的感官被这些声音吸引后,会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声音之外那广袤无垠的寂静,这是一种通过听觉感受来实现的“动中见静”,艺术效果极其强烈。

李白《望天门山》(化静为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展现了另一种动静结合的方式——化静为动,让静态的事物充满动感和气势。

  • 静景:“天门”、“青山”。

  • 动景:“楚江开”、“碧水东流”、“青山相对出”、“孤帆来”。

  • 效果分析

    • “天门中断”:本是静态的山,诗人却用“中断”这个充满力量和动态的词,仿佛是汹涌的江水将天门山劈开,赋予了山以生命和力量。
    • “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本是静止的,但诗人坐船前行,感觉两岸的山在不断地向自己“走来”,一个“出”字,化静为动,写出了行舟的动感,也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姿态。
    • 整首诗,江水是动的,帆船是动的,就连山也仿佛在动,诗人用动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山水画卷,充分体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鉴赏方法总结

当你在鉴赏一首诗时,如果想分析其“动静结合”的手法,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找出诗中的“动”与“静”

    • 圈出诗中所有描写动态的词语和意象(如:流、飞、鸣、响、走、下、开……)。
    • 圈出诗中所有描写静态的词语和意象(如:静、幽、孤、空、定、立、照……)。
  2.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 以动衬静吗?(如《山居秋暝》、《入若耶溪》)
    • 以静衬动吗?(如用“万籁俱寂”来衬托“一鸣惊人”)
    • 动静相生吗?(如既有静景的悠远,又有动景的生机,二者和谐统一)
    • 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吗?(如《望天门山》)
  3. 阐释艺术效果

    • 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是幽深、是壮阔、是凄清、是欢快?)
    • 它如何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闲适、是豪迈、是孤寂、是喜悦?)
    • 它为诗歌增添了哪些美感?(如层次感、立体感、生命力等)

学以致用:练习

请尝试用上述方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动静结合手法: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提示

  • 静景:白帝城(彩云间)、万重山。
  • 动景:朝辞、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 关系:这首诗是典型的“动静相生”和“化静为动”,猿声的“啼不住”是动,江水的“一日还”是动,船的“已过”更是动,连绵的“万重山”本是静的,但在飞速前进的轻舟眼中,山仿佛在不断地被甩在身后,化静为动,极富速度感和气势。
  • 效果:全诗一气呵成,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了顺流而下时的轻快心情和对壮丽山河的赞叹,意境开阔,气势恢宏。

通过以上分析,相信你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