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古代画论名言,在当代创作中还有现实意义吗?

核心哲学与美学原则

这些名言是理解中国画的基石,关乎其根本精神。

古代画论名言,在当代创作中还有现实意义吗?-图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出处:唐代·张璪
  • 解读: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核心、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外师造化”指的是以自然万物(造化)为师,仔细观察、体悟客观世界。“中得心源”则强调在观察的基础上,经过画家内心的思考、提炼、加工和情感熔铸,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意象,它完美地统一了“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法则。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 出处: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之首二法。
  • 解读
    • 气韵生动:指作品要表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精神的风采和内在的气质,它超越了外在的形似,追求一种“神似”,是评价一幅画优劣的最高标准。
    • 骨法用笔:“骨法”原指人物的骨相,后引申为物象的内在结构和骨架。“用笔”则指运用毛笔的技巧,通过线条的刚柔、快慢、干湿来塑造形象,传达力量感和结构感,这是中国画表现“气韵”的重要手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出处:唐代·张璪
  • 解读: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核心、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外师造化”指的是以自然万物(造化)为师,仔细观察、体悟客观世界。“中得心源”则强调在观察的基础上,经过画家内心的思考、提炼、加工和情感熔铸,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意象,它完美地统一了“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法则。

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 出处:唐代·王维
  • 解读:强调创作前的构思和立意至关重要。“意在笔先”是指在下笔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构思和意境。“画尽意在”则指绘画的完成并非结束,而是要留有余韵,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之外的深远意味,这体现了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

形神关系论

关于如何处理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关系,是画论的核心议题。

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 出处:东晋·顾恺之
  • 解读
    • 以形写神:绘画要通过描绘准确的外在形态(形),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神),形是手段,神是目的。
    • 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移入对象,设身处地去体会;“妙得”指通过这种深刻的体会,最终巧妙地捕捉到对象的“神”,这是一种充满同理心和想象力的创作方法。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 出处:宋代·苏轼
  • 解读:苏轼明确提出,如果评价一幅画只看它画得像不像,那他的见识和小孩差不多,写诗如果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那肯定不是好诗人,这句名言有力地批判了“形似至上”的绘画观,极大地提升了“神似”和“诗画意境”的地位,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

笔墨技法论

笔墨是中国画独特的语言体系。

书画同源

  • 出处:元代·赵孟頫
  • 解读:赵孟頫力倡“以书入画”,认为书法的笔法(如中锋、侧锋、提按、转折)与绘画的用笔是相通的,将书法的线条美感融入绘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尤其在文人画中,笔墨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墨分五色

  • 出处:唐代·张彦远等后世画论家对墨法的发展总结。
  • 解读:指单纯用水墨,通过控制水分的多少,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如同五种颜色(焦、浓、重、淡、清)一般,这体现了中国画对“黑白”这一单纯色彩的极致运用,追求朴素中的绚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 出处:清代·石涛《画语录》
  • 解读:石涛认为,艺术创作不应被固定的“法度”所束缚,但“无法”并非真的没有法,而是超越了所有具体法则之后,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创作哲学,强调创新和个人风格的极致发挥。

诗画关系论

“诗画一律”是中国画的重要美学特征。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出处:宋代·张舜民
  • 解读: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诗与画的共通性,诗通过语言文字描绘意境,如画般可见;画通过具体形象传达情感,如诗般可感,优秀的绘画应该像诗一样,能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 出处:苏轼评价王维的画
  • 解读:这是对王维艺术的最高赞誉,也成为文人画的理想标准。“画中有诗”指画面的构图、意境充满了诗意;“诗中有画”则指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一幅画卷,它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品格与修养论

画家的品格、学识直接决定了其艺术格调。

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 出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画家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如果画家的品格不高、胸襟不广,那么他在用墨、用笔时就无法达到高妙的境界,因为笔墨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内在的品格决定了外在的艺术格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出处:董其昌等人提倡,后成为文人画家的座右铭。
  • 解读:这句话指出了成为优秀画家的两条必经之路,读万卷书,是为了积累学识、涵养胸襟、提升审美境界;行万里路,是为了开阔眼界、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

这些名言共同构建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体系,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画”的技巧,更是关于“为何画”和“画什么”的哲学与人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