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在小学阶段,引导孩子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其魅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关乎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关乎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奠基。

探寻源头: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根基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诗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符号,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情感体验,学习诗歌的第一步,应是引导孩子了解其“来龙去脉”。
- 关注作者生平: 诗人的性格、经历往往决定了其作品的风格,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若了解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性格豪放不羁,便更能体会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磅礴的想象与浪漫主义情怀,而阅读杜甫的《春望》,知晓他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心怀家国,就能更深切地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那份沉郁顿挫的忧思,将诗人形象与诗句关联,能让文字变得立体可感。
- 洞察创作背景: 诗歌是时代的回响,了解一首诗是在何种情境下创作的,是解锁诗意的关键,教学王安石的《元日》,除了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更应点明其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初期,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是对习俗的描写,也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与美好愿望,结合背景,诗歌的内涵便得以深化。
品读赏析:掌握方法,领略诗歌的韵味
理解了诗歌的根基,下一步便是掌握品读赏析的方法,从字词、意象、手法等方面入手,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
- 咀嚼关键词语: 诗歌语言凝练,往往“一字千金”,教学中要引导孩子关注并品味诗中精妙的字眼,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推”与“敲”的斟酌,不仅关乎动作,更营造出月夜古寺的幽静氛围,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瞬间将春风带来的生机盎然可视化,通过换词比较等方式,能让孩子深刻体会古人用词的精妙与严谨。
- 捕捉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已形成固定的文化内涵,如“月亮”常代表思乡,“杨柳”多象征离别,“菊花”寓意高洁隐逸,教学中,应帮助孩子积累常见意象,并引导他们将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整体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的组合,自然而然地烘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解析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对于小学生,可以从最基础、最形象的手法讲起。
- 比喻与拟人: 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如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构思新奇,写出了春的活力。
-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情感表达,如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极写楼之高,烘托出奇幻瑰丽的境界。
- 对仗: 使诗句工整匀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字、颜色、景物一一对应,构成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卷。
教学实践:活化课堂,激发学习的兴趣
将诗歌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反复吟诵,感受音韵之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尤其如此,要鼓励孩子放声朗读,通过节奏、停顿、轻重音的变化,体会诗歌的平仄韵律,可以采取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课堂书声琅琅,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 想象绘画,构建诗意空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以引导孩子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歌描绘的场景用画笔描绘出来,这个过程,既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方式,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杨万里的《小池》,让孩子画出泉眼、细流、树荫、小荷、蜻蜓,他们自然会关注到“惜”、“爱”、“才露”、“早有”这些关键词,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对自然景物生命力的细腻刻画。
- 联系生活,促进情感共鸣: 拉近古诗与孩子现实生活的距离,学习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引导他们联系母亲平日对自己的关爱;学习《悯农》,可以结合珍惜粮食的实际行动,当诗歌的情感与孩子的生活体验产生连接,学习便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情感的浸润与品格的塑造。
- 适度拓展,开阔文化视野: 可以围绕同一主题(如“送别”、“四季”)、同一位诗人或同一意象,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学了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补充他的《月下独酌》;学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可以了解他其他描写战乱疾苦的诗篇,通过对比阅读,孩子对诗人风格和诗歌主题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诗歌教学,其终极目的并非仅仅让孩子记住几首诗,而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美丽中文世界的大门,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努力成为热情的引路人,用恰当的方法、真挚的情感,引导孩子去触摸诗歌的温度,聆听历史的回响,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中,感受我们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当孩子能够被“床前明月光”的静谧所打动,能为“粒粒皆辛苦”而心生敬畏,能在“更上一层楼”中汲取力量,这便是诗歌教育最宝贵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