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与求知篇(最广为人知)
这类名言强调勤奋、坚持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是韩愈思想的精髓,也是激励无数后人的座右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出处:《进学解》
- 解读:这是韩愈最负盛名的一句,学业/事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玩乐;德行/事业的成就在于独立思考,而败坏在于随波逐流,它深刻地揭示了成功与失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勤奋 vs. 懒惰,思考 vs. 盲从,至今仍是劝人勤勉、鼓励独立思考的经典格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出处:此句并非直接出自韩愈文章,而是后人根据韩愈“业精于勤”等思想总结、提炼而成的对偶句,但其精神内核与韩愈完全一致,因此常被归于韩愈名下。
- 解读:用“山”和“海”比喻知识的浩瀚,用“勤”和“苦”点明了攀登知识高峰和横渡学海的唯一方法,它形象地告诉我们,求知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刻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出处:《师说》
- 解读: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就终究无法解决,这句话强调了尊师重道和虚心求教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出处:《师说》
- 解读: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和学业各有各的专长,这句话提倡一种平等的、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不是以年龄、地位来论高下。
为人处世篇
这类名言体现了韩愈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
- 出处:《与孟尚书书》
- 解读: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一个人内心强大、道德完善的最高境界,它强调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坚守道德底线,问心无愧。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出处:《调张籍》
- 解读:蚂蚁想摇动大树,真是可笑不自量力,原诗是用来比喻那些妄图贬低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小人,后来,这句成语被广泛用来讽刺力量微小却妄想战胜强大对手的狂妄行为。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出处:《原道》
- 解读:不堵塞旧的出路,新的就无法流行;不停止旧的,新的就无法推行,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强调破旧立新的必要性,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勇于破除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出处:《调张籍》
- 解读:李白、杜甫的伟大作品,其光芒万丈,永不磨灭,这句诗表达了对文学巨匠的极致推崇,也体现了韩愈本人对文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后人常用来形容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
人生哲理与劝勉篇
这类名言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出处:《马说》
- 解读:世上先有了善于识别马的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但伯乐却不常有,这是韩愈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是对人才选拔机制的深刻批判,它告诫当权者要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也为有才之士指出了等待机遇的必要性。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出处:《送孟东野序》
- 解读:大凡事物失去了它的平静状态就会发出声音(如水、风、乐器等),韩愈借此引申到文学创作,认为文人也是因为内心有“不平”(如悲愤、感慨、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才会写下诗文,这句名言强调了文学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 出处:《符读书城南》
- 解读:人生在世万物之中,只有知识和智慧最为宝贵,这句诗是韩愈写给儿子的,强调了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出处:此句虽常被归于古语,但其思想和表达方式与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等文章中流露出的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因此常与韩愈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 解读: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它强调了把握时机、珍惜当下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奋发有为。
韩愈的名言警句,无论是治学、为人还是处世,都贯穿着积极、务实、刚直的精神内核,他强调勤奋思考、尊师重道、坚守道义、破旧立新,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