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模拟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题目】
-
(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明媚欢快的基调。 B. “试上超然台上望”一句中的“试上”二字,透露出词人登高远望时的一丝试探与好奇,为下文的所见所感做了铺垫。 C. 下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词人从眼前的景物转入抒发情感,看似旷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思乡之情与身世之感。 D. 全词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结构上由景及情,层层递进,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充分体现了苏轼词作旷达超然的艺术风格。
-
(简答题) 词中“诗酒趁年华”一句是词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理解能力。
-
A项错误。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描绘的是早春景象,虽明媚,但“未老”二字也暗示了春光尚不浓烈,带有一种淡淡的、尚未完全舒展的意味,更重要的是,下文的“烟雨暗千家”和下片的“咨嗟”(叹息)、“思故国”等词句,都表明全词的情感基调并非“明媚欢快”,而是夹杂着对时光流逝、客居他乡的感伤与旷达自解的复杂心绪,A项对“基调”的判断是错误的。
-
B项正确。 “试上”二字用得极妙,它不是“已上”或“常上”,而是带着一种想要排遣愁绪、寻求慰藉的心理去尝试,这既写出了词人登台的动作,也暗示了他内心状态的微妙变化,为下文所见之景(半城春色)与所生之情(人生感慨)做了自然的过渡。
-
C项正确。 “休对……思……”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笔法,表面上是劝慰自己(也劝慰友人)不要沉溺于思乡之苦,要振作起来,但“休”和“且”字恰恰反衬出“思故国”的念头是多么强烈和难以抑制,这种强作旷达的背后,是更深沉的乡愁与无奈,体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的复杂心理。
-
D项正确。 这是对全词艺术手法的总体评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结构清晰,苏轼将个人的身世之感融入对春光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中,境界宏大,情感真挚而不流于消沉,这正是其“旷达超然”风格的体现,语言也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简答题)答案与解析
【答案】 “诗酒趁年华”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
珍惜当下、把握韶光的积极人生态度。 面对春光正好、年华易逝的现实,词人没有一味沉溺于过去的“故国”和当下的“咨嗟”,而是选择“诗酒”这种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来拥抱“年华”,这是一种在逆境中寻求慰藉、主动创造生活乐趣的旷达与乐观。
-
对仕途坎坷、客居他乡的无奈与自解。 词人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密州,政治上失意,又逢寒食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排遣内心苦闷、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的一种方式,这里的“趁”字,既有“珍惜”之意,也带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苦涩与无奈。
-
超越个人悲欢、追求精神自由的旷达胸襟。 词人将个人的思乡之愁、人生之叹,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既然无法改变现实,不如在有限的时光里,以诗酒为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富足,这体现了苏轼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以及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创造美的强大精神力量。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对词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深度情感分析,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酒趁年华”在词中的位置和作用,它位于词的结尾,是词人情感抒发的落脚点和升华点。
要结合全词的语境来分析。
- 联系上片景物: 上片描绘了“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美丽春景,但“烟雨暗千家”又为这春色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暗示了词人心中的愁绪,美好的春景与内心的感伤形成对比,为“诗酒趁年华”的提出提供了背景——在矛盾与复杂中,如何自处?
- 联系下片情感: 下片直接点出“酒醒却咨嗟”的愁苦和“思故国”的乡愁,这种情感的铺垫,使得“诗酒趁年华”显得尤为不易和珍贵,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快乐,而是在深刻认识到生活之苦后,依然选择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要分层阐释“诗酒”和“趁年华”的内涵。
- “诗酒”:不仅仅是饮酒作诗,它代表了一种文人式的、高雅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是面对现实困境时的精神避难所和自我超越的途径。
- “趁年华”:一个“趁”字,包含了紧迫感、主动性和珍视感,它意味着要抓住眼前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不负春光,也不负自己。
综合来看,这一句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无奈自解的一面,最终统一在苏轼旷达超然的人格魅力之中,答题时需要将这些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用考点总结】
为了让您更好地备考,这里总结一下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考点:
-
形象(意象)分析:
- 人物形象: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抒情主人公或他人)的性格、情感、品质等。
- 景物形象/意象: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事物(如月亮、梅花、孤舟、大雁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
- 意境:分析诗中由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氛围和情调(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凄清等)。
-
语言炼字:
- 炼字:分析某个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精妙之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 炼句:赏析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清新自然、质朴无华等)。
-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用典、互文等。
-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等。
-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铺垫、伏笔、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等。
-
思想情感与主旨:
- 情感类型:喜悦、欢快、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愤懑、爱国、思乡、怀古、惜别、热爱自然、人生感悟等。
- 主旨把握: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思想观点、人生态度或社会批判。
-
观点评价:
对诗歌的某一方面(如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