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蝉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诗人寄托情感、抒发志向、感悟时光的重要意象。

蝉鸣在不同情境下,可以代表高洁、悲凉、孤独、聒噪等多种复杂情感,以下我将从不同主题和朝代,为您精选和解读一些经典的关于蝉鸣的诗歌。
核心意象与情感
在深入诗歌之前,我们先理解蝉鸣在诗歌中的核心意象:
- 高洁与清雅: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古人认为它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蝉鸣常与隐士、君子的品格联系在一起。
- 悲秋与时光流逝:蝉的生命周期与夏天紧密相连,夏末秋初,蝉鸣渐稀,其生命的短暂与鸣叫的凄切,很容易引发诗人对生命易逝、年华老去的悲叹。
- 孤独与幽怨:蝉鸣往往在寂静的午后或傍晚响起,这单调而持续的声音,在空旷的环境中会显得格外孤独,也常被用来比喻女子被冷落的幽怨,或游子、贬谪者的孤寂心境。
- 聒噪与烦扰:在炎热的夏天,持续不断的蝉鸣有时也会被视为一种噪音,引发诗人的烦躁情绪,但这种情绪背后,往往也蕴含着对酷暑的无奈。
经诗歌赏析
唐代 ·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咏蝉诗中的千古绝唱,立意高远,品格卓然。
- 前两句写形:“垂緌(ruí)”是古人帽带下垂的部分,这里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像古代官员的冠缨。“饮清露”则点明蝉餐风饮露的习性,赋予其高洁的形象。“流响”指蝉的鸣叫声,“疏桐”是高大的梧桐树,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画面:一只品格高洁的蝉,在挺拔的梧桐树上饮着清露,发出悠远的声音。
- 后两句写神: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说,正是因为它站得高,所以声音才能传得远,并不是要借助秋风的力量,这既是在写蝉,更是在写人,它表达了诗人一种自信、独立的人格理想:一个人的声望和成就,源于自身的品德与才能,而非外在的权势或他人的吹捧,这首诗将蝉鸣与君子品格完美融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唐代 ·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因事被诬下狱,在狱中听到蝉鸣,有感而发,将自身的遭遇与蝉的命运紧密结合,情感沉郁,悲愤交加。
- 首联:点明时节(秋天)和处境(作为囚犯的愁思),秋天的蝉鸣本就带有悲凉色彩,与诗人的心境高度契合。
- 颔联:“玄鬓”指蝉黑色的头部,也暗指自己年轻时乌黑的鬓发;“白头”既指秋蝉,也指自己因忧愁而早生的白发,蝉与自己,一个“玄鬓”,一个“白头”,相对而鸣,充满了物我相怜的悲剧感。
- 颈联:这是全诗最精妙的比喻。“露重飞难进”,写蝉因露水太重而难以高飞,比喻自己处境艰难,行动受阻。“风多响易沉”,写蝉因风大而声音容易被淹没,比喻自己遭受诬陷,有口难辩,才华无法施展。
- 尾联:发出悲愤的呐喊:没有人相信我像蝉一样品格高洁,又有谁能替我表白这颗赤诚之心?这首诗将蝉的“高洁”与自身的“冤屈”联系起来,蝉鸣在这里不再是清雅的,而是充满了悲愤和不平。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生古苔绿,色变新洲秋。 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赏析】 这首诗以其“以动衬静”的手法而闻名千古。
- 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是全诗的诗眼,蝉的喧闹和鸟的鸣叫,本是打破寂静的声音,但诗人却用它们来反衬出山林环境的极度幽静,因为环境足够安静,所以蝉的每一声“噪”和鸟的每一声“鸣”才被清晰地感知和放大,从而让静者愈静,幽者愈幽,这里的蝉鸣,不是主角,而是营造氛围的工具,它用自身的“动”烘托出整个环境的“静”,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宋代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 在宋词中,蝉鸣常常作为情感的引子或背景,渲染气氛。
-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开篇第一句就是“寒蝉凄切”。“寒蝉”点明了是秋天的蝉,“凄切”二字直接定下了全词凄凉、悲伤的基调,傍晚时分,在送别的长亭外,雨刚刚停歇,耳边传来的是寒蝉凄凉的鸣叫,这声音不仅渲染了环境的萧瑟,更直接触动了离人的愁绪,为后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场景做了最充分的情感铺垫,这里的蝉鸣,是离愁别绪的催化剂。
其他经典诗句摘录
-
唐·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赏析:诗人将蝉比作自己,因品格高洁而不得志,只能徒劳地发出悲鸣,即使鸣叫到声音嘶哑(五更疏欲断),那满树的碧叶却依然无动于衷(一树碧无情),表达了极度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苦闷。
-
唐·卢仝《新蝉》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 赏析:将蝉鸣比作幽咽的泉水和悠扬的琴声,形容其声之美,同时又说它像长风一样剪不断,形象地写出了蝉鸣的连绵不绝和无处不在。
-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赏析:这首诗写夏夜纳凉,诗人听到的“虫鸣”中就包括了蝉鸣,在竹林深处、树木茂密的地方,虫声(蝉鸣)阵阵,带来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但这凉意并非来自风,而是来自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感受,这里的蝉鸣是夏夜的一部分,是宁静与清凉的背景音。
从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的自信高洁,到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的悲愤呐喊;从王籍的“蝉噪林愈静”的禅意哲思,到柳永的“寒蝉凄切”的离愁别绪,蝉鸣这一简单的自然之声,在中国诗歌中演化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学符号,它承载了文人的品格、情感与哲思,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