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特征:诗与论的交融
中国诗歌评论最显著的特征是 “诗话” 体的盛行,与西方系统化、理论化的批评不同,中国的诗话多以随笔、札记、对话的形式出现,内容零散但感悟深刻,往往与诗歌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它不仅是理论,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人生智慧的记录。

主要发展阶段与核心评论思想
先秦时期:诗歌的“教化”与“言志”功能
这是中国诗歌评论的源头,核心是 《诗经》 的阐释。
- 核心思想: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这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 “志”:指人的志向、怀抱、情感和思想,诗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 “兴、观、群、怨”(孔子《论语·阳货》):
- 兴:感发意志,激发人的情感。
- 观: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
- 群: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 怨:抒发怨刺之情,但“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
- 评论焦点: 诗歌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评论的重心在于“教化”,即诗歌如何“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魏晋南北朝:诗歌“自觉”时代的审美转向
这一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诗歌评论开始深入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
- 核心著作与思想:
- 曹丕《典论·论文》:首次提出 “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的个性和才气对文章的决定性作用,他还区分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标志着文体论的成熟。
- 陆机《文赋》:这是一篇创作论的专论,探讨了灵感的来去(“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想象、构思、语言锤炼等一系列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 刘勰《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文学理论巨著,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文学理论体系,从“原道”到“序志”,涵盖了文学的起源、本质、创作、鉴赏、文体、历史等方方面面,其核心思想是 “风骨” 与 “情采” 的统一,要求作品有内在的风骨和外在的文采。
- 钟嵘《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它将汉至梁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品评其优劣,钟嵘提出了 “滋味” 说,认为好的诗歌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即要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他还推崇 “直寻”,反对过度用典,提倡自然天成的美。
唐宋时期: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巅峰
唐宋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诗话评论的成熟期。
-
唐代:
- 殷璠《河岳英灵集》:提出 “神来、气来、情来” 的“三来”说,强调创作灵感、气势和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 皎然《诗式》:系统探讨了诗歌的“意境”问题,提出了“取境”的理论,认为意境的营造是创作的关键。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诗歌的形式,用24组意象描绘了诗歌的24种风格境界(如雄浑、冲淡、纤秾、高古等),是中国古典诗歌风格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核心是追求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超越文字本身的深远韵味。
-
宋代:
- 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随笔式的批评体裁,形式自由,重在记录个人感悟和诗坛逸事。
- 苏轼的评论: 苏轼作为宋代文坛领袖,其评论影响深远,他推崇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强调在继承法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提出的 “妙悟” 说,认为诗歌创作需要一种超乎理性的直觉和灵感。
- 严羽《沧浪诗话》:宋代最重要的诗话著作,他受禅宗影响,提出 “以禅喻诗”,核心是 “妙悟” 和 “兴趣”。
- 妙悟:强调诗歌的领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直觉体验。
- 兴趣:指诗歌中天然凑泊、浑然天成的意趣和韵味。
- 他极力推崇盛唐诗歌,认为其“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达到了最高境界。
明清时期:流派之争与总结集成
明清时期,诗歌评论更加流派化,并出现了对前代理论的总结。
-
明代:
- 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向古代经典学习,但有时流于形式模仿。
- 公安派的“性灵”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反对复古,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诗歌应表现作者的真实个性和情感。
- 王夫之《姜斋诗话》:提出了 “情景相生” 的理论,认为情景是诗歌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不能分离,必须“妙合无垠”,他还强调诗歌的“现量”,即对当下景象的直接呈现。
-
清代:
- 王士祯的“神韵”说:继承司空图和严羽,提倡诗歌应含蓄蕴藉、冲淡清远,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之美。
- 叶燮《原诗》:这是一部系统性的诗论,从“理、事、情”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全面论述了诗歌的源流、正变、本末等,是清代诗论的集大成者。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他引入西方哲学美学观念,提出了著名的 “境界” 说。
- 境界: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他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三境界”说:以“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三句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将诗歌鉴赏提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
中国诗歌评论的核心范畴
这些概念贯穿了中国诗论的始终,构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 言志与缘情:从“言志”(言志说)到“缘情”(缘情说),强调诗歌是情感(情)与志向(志)的结合,是心物交感的产物。
- 比兴:比是比喻,兴是感发,两者都是诗歌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中国诗歌“托物言志”、“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 意境:中国诗歌美学最核心的概念,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交融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点。
- 风骨:指作品内在的刚健、强劲的精神力量和外在的质朴、遒劲的语言风格,是作品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体现。
- 韵味/神韵:指诗歌在言有尽之外所蕴含的悠长、深远的审美意味,要求读者反复品味,得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 妙悟: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领悟,强调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达到的一种心领神会、浑然天成的状态。
中国诗歌评论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传统,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法则,而是一条与诗歌创作并行发展的审美探索之路,它从最初的 社会教化 功能出发,逐步转向对 个体情感 和 艺术形式 的深入探索,最终形成了以 “意境” 为核心,以 **“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