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爱国诗歌朗诵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和深厚的情感内涵,为孩子们的童年播撒下爱国的种子,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启蒙,更是家国情怀的初步构建,如何为幼儿园的孩子们选择并指导他们朗诵爱国诗歌,是一门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艺术。

诗歌的源泉: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为幼儿挑选爱国诗歌,首要原则是贴近其认知水平与情感体验,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充满童真童趣又饱含深情的作品,往往是最佳选择。
现代诗人刘饶民创作的《大海的歌》系列,大海大海,像个摇篮,摇过去,白帆点点;摇过来,鱼虾满船。”诗句充满画面感和韵律感,易于幼儿理解和模仿,通过描绘大海的富饶与壮美,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这类诗歌的出处往往是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专集,他们深谙儿童心理,创作出的作品既符合诗歌的格律,又充满童趣。
再如,经久不衰的《祖国是个大花园》:“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一飞飞到花园里,采花酿蜜勤劳动。”它并非出自某位特定的著名诗人之手,而是凝聚了集体智慧的民间童谣改编,其创作背景源于人们对祖国繁荣昌盛、和谐美好的共同愿景,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祖国比作花园,将孩子们比作勤劳的小蜜蜂,生动形象,极易引发幼儿的共鸣。
作者的匠心:理解创作的情感内核
在引导幼儿朗诵时,我们虽不必深究复杂的作者生平,但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感导向至关重要,无论是专业诗人还是民间集体创作,其核心目的都是通过精炼、优美、富有节奏的语言,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象化为对山河、对人民、对文化、对生活的具体描绘,在指导朗诵“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这类诗句时,教师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不仅是国旗的形态,更是国旗所象征的国家尊严与荣耀,这要求教育者自身深刻理解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才能以恰当的情感引导孩子。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诗歌的作者更像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大朋友”,这个“大朋友”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述着关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与这位“大朋友”建立情感连接。
教学方法:让朗诵生动有趣
将爱国诗歌教学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需要巧妙的设计和多元化的手段。
-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短视频,为诗歌营造具体可感的情境,在学习描绘长江、黄河的诗歌时,播放奔腾的江河画面和雄浑的背景音乐,能立刻将孩子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
- 游戏融入法:将朗诵与游戏结合,在朗诵带有动作的诗歌时,可以设计“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说诗句,孩子表演相应动作,或者采用“接龙朗诵”,一人一句,既锻炼了记忆力和反应力,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 艺术联动法:鼓励孩子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手工制作,朗诵完关于五星红旗的诗歌,可以让孩子动手制作一面小小的红旗;学习了赞美春天的爱国诗篇,可以引导他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祖国春天,这种多感官的参与,能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 分层朗诵指导:对于小班幼儿,以感受韵律为主,可采用跟读、模仿的方式,重点在于吐字清晰和体验节奏快乐,对于中、大班幼儿,则可以逐步引导他们理解诗歌的大意,并学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来表达初步的情感,如读到“我爱祖国”时,声音可以自然而然地变得坚定、响亮。
朗诵技巧:用声音传递情感
幼儿的朗诵不必追求专业播音员般的技巧,但基础的有声语言训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
- 字正腔圆是基础:确保每个字的发音清晰、准确,特别是韵脚的字,要读得饱满,这样才能凸显诗歌的韵律美。
- 节奏分明显韵律:帮助孩子找到诗句中的自然停顿,形成朗朗上口的节奏,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来强化节奏感。
- 情感表达贵在真:引导孩子理解诗歌的基本情绪——是欢快的、自豪的,还是深情的?鼓励他们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去表达,避免矫揉造作,真诚的童声,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力量。
- 态势语言增光彩:恰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能为朗诵增色,一个微笑、一个眺望的眼神、一个模拟花朵开放的手势,都能让朗诵更加生动鲜活。
在幼儿园开展爱国诗歌朗诵,其深远意义远超于一次表演或一堂课,它是在孩子最纯净的心田里,播下一颗名为“家国”的种子,我们通过一首首短小精悍的诗歌,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韵律中,认识祖国的山川河流,感受民族的坚韧不拔,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过程,是美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当孩子们用稚嫩而真诚的声音诵读出对祖国的热爱时,那份源自心底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便已悄然生根发芽,这将是伴随他们一生成长的最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