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鉴赏野望,诗歌鉴赏野望黄鹤楼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早期律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山野秋景,同时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彷徨,全诗如下:

诗歌鉴赏野望,诗歌鉴赏野望黄鹤楼-图1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出处与作者背景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生于隋末唐初,曾出仕隋唐两朝,但因性格疏放、不喜拘束,最终归隐田园,王绩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多描写隐逸生活与田园风光,被视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野望》收录于《全唐诗》,是王绩晚年隐居东皋时的作品。

创作背景与主题解析
这首诗创作于隋唐交替的动荡时期,王绩亲身经历朝代更迭,对仕途失望后选择归隐,诗中“东皋”即诗人隐居之地,“薄暮望”点明时间与动作,开篇便营造出苍茫寂寥的意境。“徙倚欲何依”既是物理上的徘徊,更是精神上无所依托的写照,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迷茫。

后四句通过秋色、落晖、牧人、猎马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秋景图,表面写田园安宁,实则暗含对比:牧猎者各有归处,诗人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化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既表达对古代隐士的追慕,也暗喻自己对前朝的眷恋与对现实的疏离。

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

  1. 意象组合的时空感
    诗中“树树皆秋色”与“山山唯落晖”形成空间上的铺展,而“牧人驱犊返”与“猎马带禽归”则通过动态描写延伸了时间维度,这种多维度的意象安排,使画面既有广袤的视野,又蕴含日暮人归的生命节奏。

  2. 对仗工稳的律诗结构
    作为早期五言律诗,《野望》严格遵循颔联、颈联对仗的规则,如“树树”对“山山”,“秋色”对“落晖”,工整中见自然,尾联以散句收束,打破严谨格律,恰与诗人怅惘的心境相呼应。

  3. 典故的深化作用
    “采薇”典出《史记·伯夷列传》,王绩借此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历史语境中的隐逸传统,典故不显晦涩,反而强化了诗歌的厚重感,体现了唐人“以古写今”的创作智慧。

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教学应用

  1. 抓住诗眼解读情感
    “欲何依”三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景物反衬孤独:秋景的绚烂与内心的空寂形成反差,牧猎者的充实更凸显诗人的漂泊感。

  2. 对比阅读拓展视野
    可将《野望》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春望》对比,陶诗恬淡自足,杜诗沉痛忧国,王绩则处于二者之间,体现初唐诗人从隐逸向现实关怀的过渡特征。

  3. 意象分析的层次训练
    建议分步骤解析意象:先梳理自然意象(秋色、落晖)与人文意象(牧人、猎马),再分析意象的色彩(暖色调的落晖与冷色调的秋色并存),最后探讨意象的情感投射(安宁场景中的疏离感)。

  4. 格律知识的实践教学
    以本诗为例讲解五言律诗的平仄与对仗规则,可让学生尝试标注诗中平仄,体会声律如何辅助情感表达,如“依”“晖”“归”“薇”的押韵,形成悠长哀婉的听觉效果。

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
《野望》在诗歌史上具有桥梁意义,它既继承南朝山水诗的精细描写,又开启盛唐律诗的成熟格局,王绩将个人命运与自然观照结合的方式,为后世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提供了创作范式。

今天重读这首诗,其价值超越文学技巧本身,在高速变化的时代,诗中“欲何依”的叩问依然触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而诗人通过自然观察获得心灵安顿的方式,也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种人文参照——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醒,在不确定中寻找生命的锚点。

王绩用二十个字构建的不仅是一幅秋景,更是一种生存哲学的隐喻,当落日余晖洒向山野,当牧歌与马蹄声交织成归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诗的雏形,更是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图谱: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用诗歌丈量自我与世界的距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