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一个核心原则、三个维度、四个鉴赏角度和具体步骤,系统地为您解析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个核心原则:诗家语
这是诗歌语言鉴赏的出发点,宋代诗人杨万里提出“诗家语”,意为诗歌的语言是经过高度锤炼、浓缩和变形的,它区别于日常口语和散文语言,它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鉴赏诗歌语言,必须摒弃对日常语言的惯性理解,用一种更敏锐、更细腻的眼光去审视。
三个鉴赏维度
诗歌的语言魅力通常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上,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风貌。
语音层面:音乐之美
诗歌是声音的艺术,语言的音韵节奏直接影响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的抒发。
-
节奏与韵律:
- 节奏:由音节的停顿和组合形成,五言诗通常是“二/三”节奏(如“国破/山河在”),七言诗是“四/三”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语感和情绪。
- 押韵:在句末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增强音乐感,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柔”、“波”、“影”、“歌”、“箫”、“桥”、“摇”等字的押韵,营造出轻柔、缠绵的氛围。
- 平仄:汉语声调分为平(阴平、阳平)和仄(上声、去声、入声),平仄交替使用,能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诗歌富有变化和力量感。
-
音色与拟声:
- 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通过叠词的堆叠,不仅增强了音律感,更层层递进地渲染了悲凉孤寂的心境。
- 拟声词: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虽然没有直接写声音,但“卖杏花”的吆喝声仿佛在读者耳边响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画面感。
词语层面:炼字之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诗人对词语的锤炼达到了极致,鉴赏诗歌语言,最基本的就是品味那些关键性的、表现力极强的词语。
-
动词的锤炼:动词是诗歌的“骨”,它能让画面活起来。
-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一个“绿”字,比“到”、“过”、“满”等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更写出了春风吹拂下,江南大地万物复苏、一片葱茏的动态过程,视觉感极强。
- 例:“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一个“弄”字,将花拟人化,写出了花在月光下婆娑起舞、顾影自怜的娇态,情趣盎然。
-
形容词的选用:形容词是诗歌的“肉”,它能描摹形态、色彩、情态,渲染气氛。
- 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用“直”和“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形容词,却精准地描绘出塞外雄浑、壮阔而又略带苍凉的景象,境界开阔。
-
虚词的妙用:虚词(如之、乎、者、也、而、则、焉等)在散文中作用有限,但在诗歌中,它们往往能起到连接、转折、强调、语气变化等作用,使诗歌的意脉更加流畅。
-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一个“在”字,一个“深”字,与“破”形成强烈对比,物是人非之感顿生。
语法层面:变形之美
为了追求凝练和含蓄,诗歌常常打破常规的语法结构,形成独特的“诗家语”。
-
词类活用:将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类词,增加语言的张力。
-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 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动词“抱”字,写出了将士们即使睡觉时也身不离马鞍的紧张戒备状态。
-
语序倒装:为了强调、押韵或营造意境,故意颠倒语序。
- 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正常的语序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倒装后,更能突出“神游”的状态和自嘲的感慨。
- 例:“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正常的语序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后,将“香稻”和“碧梧”这两种美好的事物置于句首,显得格外突出和珍稀。
-
省略与跳跃:诗歌语言高度浓缩,常常省略主语、连词等,形成意象的并置和空间的跳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省略了动词和连接词,将六个名词意象直接并置,构成了一幅清冷、早行的清晨旅图,画面感极强。
四个鉴赏角度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切入,对诗歌语言进行全面分析。
- 炼字炼句:抓住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句,分析其妙处,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修辞手法:识别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反复等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风格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整体风格,是豪放(如李白、苏轼)还是婉约(如李清照、柳永)?是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王维)还是沉郁顿挫(如杜甫)?是平实朴素还是华丽浓艳?
- 语言与情感/意境的关系:所有语言技巧都是为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服务的,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愁、愤)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意象)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鉴赏步骤示例
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初读感知:朗读全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间、山、还”押an韵,音调和谐),整体感觉是诗人身在旅途,思念故乡,心中既有对江南春色的欣赏,也有归心似箭的期盼。
-
炼字分析:
- “绿”:这是全诗的“诗眼”,它是一个形容词的动词化用法,它不仅仅描绘了“绿色”,更包含了“吹绿”、“染绿”、“使……变绿”的动态过程,一个“绿”字,把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画笔,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反衬出诗人被贬谪后,虽有美景在眼前,却无法长久停留的复杂心情。
-
语法与意象分析:
- 语序与空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通过“一水间”和“数重山”的对比,形成了咫尺天涯的空间感,虽然家很近,但因为政治原因却无法回去,增添了无奈与惆怅。
- 意象组合:“春风”、“江南岸”、“明月”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乡意象,诗人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美好又略带忧伤的意境。
-
情感与主旨升华:
诗人通过“绿”字写尽了江南春色之美,但这美景越是迷人,就越反衬出诗人急于归家的心情。“何时”二字,将这种期盼与无奈推向了高潮,全诗语言看似清新自然,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政治感慨和思乡之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