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义之名言,何为至理?

核心定义与价值

这类名言警句阐述了“义”的根本内涵和其至高无上的价值。

义之名言,何为至理?-图1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出处:《论语·里仁》
    • 释义: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分,强调了“义”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2.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释义: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这句话将“义”的价值提升到了与生命同等,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超越生命的地位,是儒家“舍生取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3. 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 出处:《孟子·万章下》
    • 释义:“义”就像是大路,“礼”就像是门,只有君子才能走这条正道,通过这道门,这里将“义”比喻为通往君子之境的正途,是修身养德的必经之路。

行为准则与实践

这类名言警句说明了如何将“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1.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出处:《论语·里仁》
    • 释义: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非要怎样做不可的,也没有非不怎样做不可的,一切都以“义”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体现了“义”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即行为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准绳,而非固执己见。
  2. 见义不为,无勇也。

    • 出处:《论语·为政》
    • 释义:看到合乎道义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就是没有勇气,这句话强调了“行义”需要勇气和担当,是儒家对“勇”的定义之一——为义而勇。
  3.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
    • 释义: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灭亡,这句话从反面警示了违背道义的后果,具有深刻的道德警示意义。
  4.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出处:《论语·宪问》
    • 释义:只要符合道义,再去获取(利益或名声),人们就不会厌恶你的获取,这阐明了“义”与“利”的关系,主张在道义的前提下追求正当利益。

与“利”的辩证关系

这类名言警句深刻探讨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

  1.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 出处:《荀子·荣辱》
    • 释义:把道义放在利益前面的人会得到光荣,把利益放在道义前面的人会遭受耻辱,这清晰地指出了两种不同价值观导向下的不同结果。
  2.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 出处:《荀子·大略》
    • 释义:在一个国家中,如果道义战胜了私利,那么就是太平盛世;如果私利战胜了道义,那么就是动乱的时代,这句话将“义”与“利”的斗争提升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兴亡的高度。
  3.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 释义:在道义所在的地方,就算有千万人阻挡我,我也要勇往直前,这句话展现了为坚持道义而无所畏惧的浩然正气和坚定信念。

情义与信义

除了作为普遍的道德准则,“义”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如情义、信义等。

  1.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出处:《庄子·山木》
    • 释义: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淡,却能长久;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一样甘浓,却容易断绝,这里的“淡”并非无情,而是建立在共同的道义和志向之上,是一种更为持久和深刻的“义”。
  2.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出处:《论语·学而》
    • 释义:守信用的前提是它符合道义,这样说出的话才可能被实践,这强调了“信”必须以“义”为根本,否则盲目的“信”可能变成助纣为虐。
  3.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出处:《诗经·大雅·抑》
    • 释义:你送我桃子,我用李子回赠你,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基于情义和礼尚往来的互动原则,是“报”的观念的体现,也是“义”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表现。

总结与升华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 释义: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这种“大丈夫”精神,正是“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2. 仁者,义之本也。

    • 出处:《礼记·丧服四制》
    • 释义:“仁”是“义”的根本,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的内在品德,而“义”则是“仁”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实践方式,有仁心,才能做出合乎道义的行为。

希望这份整理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关于“义”的名言警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