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为你系统梳理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常见题型和答题策略,并提供实例分析。

第一部分:表达技巧知识体系(核心考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可以从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划分:
表达方式
这是最基础的层面,指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说”。
-
记叙(叙述)
- 定义: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交代和描述。
- 作用:为抒情或议论铺垫,提供背景信息。
- 记、叙、述。
- 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白居易《回乡偶书》)——记叙了离家与归来的经历。
-
描写
- 定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环境进行具体刻画和描绘。
- 作用: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奠定情感基调,使读者如临其境。
- 细分:
- 白描:用简练朴素的笔墨,不加渲染地勾勒出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工笔: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层层渲染,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本身。
-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体,如“烘托/衬托”中的“以人衬人”、“以景衬情”。
-
抒情
- 定义: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 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主旨,引起读者共鸣。
- 细分: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间接抒情(委婉含蓄):通过写景、叙事、议论来抒情。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所写的景物中,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 情景交融:景即是情,情即是景,二者水乳交融。
- 托物言志:借助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格,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 用典抒情: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来表达情感,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议论
- 定义: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判断。
- 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着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其他技巧)
这是表达技巧中最丰富、最常考的部分。
(一) 常见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定义 | 作用/效果 | 诗句示例 |
|---|---|---|---|
| 比喻 | 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 使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奇绝。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拟人 | 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形态。 | 使事物人格化,富有生命力,便于抒情。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
| 夸张 | 故意言过其实,对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突出特征,强化情感,增强感染力。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 对偶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并列。 |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凝练概括。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
| 借代 |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简洁含蓄,引发联想,使表达更形象。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用“朱门”代指权贵豪门。 |
| 设问 |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 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突出内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 反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感情更强烈。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暗含“无人问津,壮志难酬”的悲愤。 |
| 用典 | 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 | 含蓄典雅,言简意丰,使内容更厚重。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用向秀闻笛、王质观棋的典故。 |
(二) 其他重要表现手法
| 手法名称 | 定义 | 作用/效果 |
|---|---|---|
| 衬托/烘托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 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使主体形象更鲜明。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体情感。 |
| 对比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使矛盾或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主旨,深化思想。 |
| 象征 |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 使情感表达含蓄、深刻,富有哲理和暗示性。 |
| 联想和想象 |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想象:在原有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 | 丰富诗歌内容,使意境更开阔,形象更生动。 |
| 虚实结合 | 实写:写眼前之景、之事;虚写:写想象、回忆、梦境、未来等。 | 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情感表达更淋漓尽致。 |
| 动静结合 |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 | 动静相衬,使画面更生动,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
|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或批评现实。 | 使诗歌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具有现实意义。 |
| 卒章显志 | 在诗歌的结尾点明主旨、情感。 | 点明题旨,升华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 铺垫/伏笔 | 为主要情节或情感发展所做的准备。 | 使结构完整,情节发展合理,使结尾的情感爆发或主题揭示更有力。 |
结构篇章技巧
指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
-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拐弯抹角,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或情感上相互照应,如李煜《虞美人》的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与结尾“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