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与万物一体
这是程颢思想中最核心、最富创见的部分,体现了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 出处:《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 解读:这是程颢对“仁”的经典定义,他认为,达到了“仁”的境界的人,他的心胸与整个天地宇宙融为了一体,世间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没有什么是与自己无关的,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私利、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 出处:《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 解读:程颢非常欣赏宇宙万物那种蓬勃生长、充满生机的景象(“生意”),他认为,这种生生不息的“生意”就是宇宙最根本的“善”(元)的体现,也就是“仁”的内涵,欣赏自然,体察万物的生命力,就是在体认“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 出处:《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 解读:这是“万物一体”的另一种精炼表达。“浑然”形容的是一种没有隔阂、没有界限的完全融合的状态,真正的仁者,他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是和谐统一的,没有主客体的对立。
论“定性”与心境修养
“定性”是程颢提出的重要修养方法,指的是如何安顿自己的心性,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宁静状态。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 出处:《定性书》(与张载弟子的书信)
- 解读:这是“定性”说的核心,真正的“定”,不是死水一潭的静止,而是在动态和静态中都保持内心的安定,它不刻意迎合或拒绝外物(“无将迎”),也不区分内心与外界(“无内外”),而是以一种坦然、自在的态度面对一切境遇。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内外而两忘也。
- 出处:《定性书》
- 解读:修养的更高境界,是不要执着于“向外求”还是“向内求”的对立,真正的心安,是忘掉这种内外之别,达到物我两忘、心与道合的境界。
论“天理”与格物致知
程颢与弟弟程颐共同奠定了理学“天理”观的基石,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程颢更强调内心的体悟。
天理二字,却是吾讲学上第一义。
- 出处:《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 解读:明确指出“天理”是其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概念。“天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人性的本源,是儒家道德的终极依据。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 出处:《颜子所好何学论》
- 解读: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是一种以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为目标的终极关怀。
论人生境界与审美情趣
程颢的诗文也充满了其哲学思想,展现了活泼泼的生命力。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出处:七言绝句《秋日偶成》
- 解读:这是流传极广的名句,它告诉我们,只要能静下心来观察,万物都能展现出其自在的意趣;而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致,能带给人们的喜悦是相通的,这体现了他从自然中体悟“天理”和“仁”的生活态度。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出处:七言绝句《春日偶成》
- 解读: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程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在风和日丽的春日里,悠闲地漫步于花柳之间,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快乐(“余心乐”),这种快乐不是年轻人的闲情逸致,而是“仁者”所独有的、源于体认天理的安详与喜悦。
程颢的名言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 境界宏大:以“仁者与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视野开阔,气象宏大。
- 活泼生动:其思想不枯槁、不僵化,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语言也清新自然。
- 重内心体悟:强调通过“定性”等内在修养,直觉地把握“天理”,而非仅仅依靠外在的穷理格物。
- 知行合一:他的哲学思想与其生活情趣是高度统一的,追求一种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和谐。
这些名言不仅是理学的宝贵遗产,也为现代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顿身心、寻找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