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王蒙诗歌,文豪笔下的诗意何在?

王蒙先生首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以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同样不容忽视,是他文学才华和生命体验的另一个重要侧面。

王蒙诗歌,文豪笔下的诗意何在?-图1

王蒙的诗歌,与他的小说一样,充满了智慧、阅历、历史感和乐观精神,但形式上更为自由、凝练,常常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王蒙诗歌的主要特点

智性与哲思的融合

这是王蒙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他的诗不是纯粹的情感抒发,而是将一生的阅读、思考、社会观察和历史反思融入其中,读者在他的诗中读到的是一位智者对世界、对人生、对文化的洞察。

在《感怀》中,他写道:

“人间多少事,来往如梭织。” “莫问春深浅,耕耘是正途。”

这两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务实精神。“来往如梭织”道尽了世事纷繁、人生无常,而“耕耘是正途”则给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答案——与其感慨,不如实干,这种将复杂人生经验提炼成朴素哲理的能力,是王蒙诗歌的精髓。

乐观与豁达的生命态度

经历过政治风雨和人生起伏的王蒙,其诗歌中少见颓唐和抱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豁达与乐观,他的诗像一剂良药,能抚慰人心,给人以力量。

在《五十自寿》中,他写道:

“五十非非少,古来稀亦稀。” “愿借东风力,再上最高梯。”

“五十”在当时看来已不算年轻,但他却用“非非少”(即“不年轻”的反语,带有幽默感)来表达一种不服老、积极向上的心态。“再上最高梯”更是展现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情。

历史感与现实关怀的交织

作为一位亲历了共和国重大历史时期的作家,王蒙的诗歌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他常常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变迁联系在一起,在诗中回望历史,也审视当下。

在《咏改革开放》这类主题的诗中,他会写道:

“春风已度玉门关,改革潮涌动地天。” “旧貌换新颜,巨变写新篇。”

这类诗歌直接抒发了他对国家发展的欣喜之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语言风格:平实中见功力

王蒙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没有生僻的典故和晦涩的意象,就像一位长者在与你亲切地谈心,但这种“平实”是建立在深厚文学功底之上的,看似平淡的词语组合,却常常能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耐人寻味。

在《登鹳雀楼》的仿作或感怀中,他可能会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他引用的经典,但他的原创诗也常有这种气魄)

他的原创诗句,如“心宽天地阔,无求岁月长”,同样用最简单的字词,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蒙诗歌与他的小说创作的关系

理解王蒙的诗歌,最好能结合他的小说来看:

  • 互补性: 如果说他的小说(如《活动变人形》)是深刻、厚重、充满历史反思的“交响乐”,那么他的诗歌更像是一首首精巧的“室内乐”或“即兴曲”,是他在某个瞬间的感悟和提炼,诗歌是他处理复杂情感和思想的另一种方式。
  • 一致性: 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贯穿其中的都是王蒙式的智慧、幽默、同情心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他善于在困境中发现希望,在平凡中提炼哲理,这种精神内核在他的所有文学创作中都是一脉相承的。

代表作品赏析(选自其诗集《这边风景》等)

《感怀》

人间多少事,来往如梭织。 莫问春深浅,耕耘是正途。

  • 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绝句,堪称王蒙诗歌风格的缩影,首句“来往如梭织”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概括了人世间的纷繁复杂和变化无常,次句“莫问春深浅”则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必执着于季节的更替(喻指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优劣),而应着眼于当下的行动,最后一句“耕耘是正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给出了一个积极、务实的人生答案,充满了力量和智慧。

《五十自寿》

五十非非少,古来稀亦稀。 愿借东风力,再上最高梯。

  •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豁达胸襟和进取精神。“五十非非少”一句幽默而自信,打破了传统对“知天命”年龄的刻板印象,后两句则化用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意境,表达了希望抓住时代机遇,继续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王蒙的诗歌,是“智者之歌”,它不像有些诗人那样专注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或形式的探索,而是承载了一位历经世事的智者对世界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阅读王蒙的诗歌,你不会被华丽的辞藻所惊艳,却会被他字里行间透出的通透、豁达、乐观和智慧所打动,他的诗是写给所有在生活中奋斗、思考、前行的人的,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保持一颗豁达的心,脚踏实地地去“耕耘”,便是最好的人生姿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