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哲理类(强调公正是社会基石)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孔子《论语》

- 解读:这句话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公正的经典论述,它表明,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均(不均)比贫穷本身更可怕,社会不稳定(不安)比贫穷更令人担忧,它强调了分配公正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
公生明,偏生暗。 —— 《荀子·不苟》
- 解读:公正能带来光明和智慧,而偏私则会导致昏暗和愚昧,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公正与智慧、偏私与愚昧之间的直接关系,告诫为政者必须秉持公正。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 《资治通鉴》
- 解读: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工具,它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不应为个人或特定阶层所私有,这强调了法律的公共属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 ——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 解读:公正与平等,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这句话将公正提升到了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
-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 亚里士多德
- 解读: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政府或政策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
司法与执法类(强调程序与结果的公正)
-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 托马斯·富勒
- 解读:法律无法消除社会中的所有不平等(如财富、天赋),但它必须确保每个人在法律程序和裁决面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原则。
-
正义不应缺席,也不应迟到,更不应拒绝。 —— 霍姆斯
- 解读:这句名言强调了司法公正的三个基本要求:及时性、可及性和有效性,正义必须是可见的、及时的,并且对每一个需要它的人来说都是可获得的。
-
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 弗朗西斯·培根
- 解读:培根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个别的错误行为(弄脏水流)尚可纠正,但如果司法本身失去了公正(败坏水源),那么整个社会信任的根基都会被摧毁,其危害是根本性的。
-
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偏见。 —— 西方法谚
-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司法审判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法官和陪审团必须排除个人情感、社会舆论等一切偏见的影响,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个人品德与修养类(强调公正是一种内在美德)
-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 —— 薛瑄《读书录》
- 解读:心怀公正,思路和道路就会开阔通达;心怀私心,则会变得狭隘偏执,陷入困境,这说明了公正对个人格局和智慧的影响。
-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 —— 罗贯中《三国演义》
- 解读:这句话虽然讲的是“气节”,但其核心是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和公正原则,不被富贵所诱惑,不因贫困而放弃原则。
-
一个公正的人,就像一个天平,两端平衡,不偏不倚。 —— 西方法谚
- 解读:将公正的人比作天平,形象地说明了公正者应有的品格:中立、客观、不偏袒任何一方。
-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 韩婴
- 解读:这句话具体描述了正直之人的行为准则:遵循正道,合乎道理,处事公平,没有私心。
简洁有力类(易于记忆和引用)
-
公生明,廉生威。
- 解读:公正能让人明辨是非,廉洁能树立威信,这是对为官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
公正是最高的美德。
- 解读:在众多美德中,公正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尊严的根本。
-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最终会到来的公正的坚定信念,虽然过程可能漫长,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不公。
-
为善者不怨,为仁者不忧,为公者不私。
- 解读:行善的人不会抱怨,行仁的人不会忧虑,行公的人没有私心,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这些名言警句从不同维度阐述了“公正”的内涵:
- 社会层面,它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 法律层面,它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和程序正义的核心。
- 个人层面,它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和智慧的体现。
希望这些名言能对您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