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长篇古诗如何承载千年诗意与故事?

《征尘录》

长篇古诗如何承载千年诗意与故事?-图1

烽烟曾卷大荒西,铁马冰河入梦啼。 少小不知离别苦,只闻鼓角壮军麾。 一剑曾平三尺浪,单骑敢破万重围。 而今回首征尘路,白发萧萧对夕晖。

第一章:朔风起

北风卷地草色黄,胡马嘶鸣踏寒霜。 将军年方十八九,意气风发如龙骧。 辞别白发椿萱去,此去边关路漫长。 阿娘执手泪如雨,阿爷赠剑匣中藏。 “儿当为国靖边患,莫教胡马渡长洋。” 策马扬鞭蹄声碎,一去乡音两渺茫。

初至戍楼烽火急,朔风如刀割人肌。 夜卧冰营听鼙鼓,昼行雪域饮冰溪。 同袍多为关西卒,惯用雕弓射狼蹄。 将军弓马本绝伦,百步穿杨惊虏啼。 一役小胜胆气豪,笑指云山欲攀跻。 不知边庭征战苦,但见功名日可跻。

第二章:烽火燃

战云压城城欲摧,胡儿十万如潮来。 将军执剑立阵前,怒目圆睁吼如雷。 短兵相接血作雨,金戈交鸣声似雷。 忽闻一声令旗落,万箭齐发如蝗飞。 将军身先士卒勇,一柄长枪化龙飞。 挑落敌酋三员将,杀得胡兵尽披靡。 残阳如血染战袍,孤城暂得解重围。 捷报飞传至帝京,龙颜大悦赐金杯。 将军却望尸横野,无言无语泪空垂。

边关岁月几度秋,铁衣磨尽少年头。 家中书信隔年至,阿娘已作故丘丘。 阿爷倚门望归子,鬓发如雪更添愁。 将军闻罢肝肠断,北望家乡泪暗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唯有天山明月夜,曾照征人归梦回。

第三章:凯歌还

金戈铁马三十秋,一朝扫尽北边愁。 单于远遁瀚海西,诸蕃咸服贡珍羞。 天子开宴麒麟阁,大酺三日遍皇州。 将军百战身犹健,白袍如雪映冕旒。 功高爵显封万户,府邸连云甲第优。 朱门酒肉臭如土,歌舞升平夜不休。 世人皆羡卫霍功,谁识将军心底愁?

少年同袍多零落,坟头青草几度秋。 昔日共饮一壶酒,今朝独对一盏瓯。 功名富贵若流水,转瞬即逝不留。 纵有麒麟阁上像,不如村口共话桑麻友。 繁华落尽是孤寂,高堂广厦非吾有。 夜深人静无人语,唯闻风过庭前柳。

第四章:暮年思

卸甲归田隐故林,莳花种菊伴云深。 旧时战马已伏枥,锈蚀宝剑挂壁沉。 闲来村口数过客,或见当年老校尉。 相顾无言惟叹息,泪眼模糊忆前尘。 教孙孙儿习弓马,言及往事声微沉。 “莫羡封侯万里去,一将功成万骨枯。”

忽一日,天色昏沉,边关烽火再起。 老将军登高而望,北风猎猎,吹动他萧萧白发。 手中无剑,心中有刃。 眼中无泪,心中有血。 他仿佛又听到了三十年前的鼓角,看到了漫天的烽烟和同袍们年轻的脸庞。

他缓缓吟道:

“少年不知愁,策马向边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归来朱门酒肉臭,不见当年同袍丘。 而今老矣登高望,烽火又起泪空流。 何日边庭烽烟靖,家家户户得安眠? 我已垂暮无所求,惟愿天下无战忧。”

言罢,长叹一声,望向北方,目光深邃如古井,仿佛要将这千年的征尘,望穿,望穿。


【诗歌解析】

这首《征尘录》试图通过一位将军的完整人生轨迹,探讨几个核心主题:

  1. 战争的残酷与荣耀的虚妄:诗歌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将军的勇武和战功(“一剑曾平三尺浪,单骑敢破万重围”),但紧接着用“残阳如血染战袍”和“将军闻罢肝肠断”来揭示荣耀背后的血与泪,功名最终被比作“流水”,突显其虚无。

  2. 时间与衰老的无奈:从“年方十八九”的少年将军,到“白发萧萧对夕晖”的暮年英雄,时间流逝带来的不仅是外貌的改变,更是心境的沧桑,同袍的逝去、亲人的离别,都加深了这种孤独感。

  3. 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将军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为国家征战一生,功成名就,却在和平时代感到格格不入,最后的“烽火再起”,让他无法安享晚年,体现了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沉责任感,也暗示了战争的循环往复。

  4. 对比手法的运用

    • 少年意气与暮年孤寂:开篇的豪情壮志与结尾的深沉叹息形成鲜明对比。
    • “朱门酒肉臭”与“坟头青草”:繁华都市的奢华与战场上同袍的死亡形成强烈反差,批判了和平年代的遗忘。
    • “教孙习武”与“烽火再起”:希望和平与战争爆发的对比,深化了悲剧色彩。

这首诗模仿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气魄和宋代豪放词的深沉感慨,力图在叙事中抒情,在个人命运中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背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