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竹子有关的诗歌在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竹子因其“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意象之一,它象征着气节、谦虚、坚韧和君子之风。

以下为您精选了一些与竹子有关的经典诗歌,并按朝代和主题进行了分类,希望能让您领略到竹子在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唐代:咏竹的巅峰
唐代是咏竹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
《竹里馆》 -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的情景,意境空灵、宁静、悠远,这里的竹子不仅是背景,更是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它营造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高雅意境。
《新竹》 - 唐·韩愈
笋根次第生,高枝已可攀。 龙孙才上阶,竹叶又拂冠。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生长的动态过程。“龙孙”是竹笋的美称,从破土而出到节节高升,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韩愈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竹子快速成长的姿态,也暗喻了人才的迅速成长和崭露头角。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 唐·柳宗元
破山笑风太狂狷,惊涛拍岸险。 惟有竹枝词,幽怨断人肠。
赏析: 柳宗元被贬谪时,通过竹子来抒发自己的政治遭遇和幽怨之情,这里的竹子虽然身处险境(破山、惊涛),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骨(竹枝词),诗歌将竹子的坚韧与诗人的不屈品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境苍凉而悲壮。
宋代:哲理与画意的融合
宋代文人将咏竹诗推向了新的高度,不仅咏物,更融入了哲理和绘画美学。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赏析: 苏轼这首诗是咏竹诗中流传最广、最富哲理的名篇,他提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著名观点,将竹子提升到了精神食粮的高度,这里的“竹”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高雅的品格和脱俗的审美,它直白地表达了文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认为物质的匮乏可以弥补,但精神的“俗气”却是致命的。
《书幽芳亭》 - 宋·黄庭坚
士之才德,一国有一国之风尚,故有一国之势。 然士之才德,非一国之势所能移也。 如竹之劲节,虽千万人,吾往矣。
赏析: 黄庭坚将竹子的“劲节”与士人的气节联系起来,认为真正的君子,其品德和才能是不会被外界风气和权势所动摇的,这句“如竹之劲节,虽千万人,吾往矣”化用了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极大地提升了竹子的精神内涵,成为士人坚守信念的座右铭。
《咏竹》 - 宋·陆游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狂风拔地起,虚心劲节任凭生。
赏析: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这首诗借竹子自况,狂风(象征奸佞和险恶的政治环境)虽然猛烈,但竹子凭借其“虚心”(谦虚)和“劲节”(气节),依然能够傲然挺立,这既是竹子精神的写照,也是诗人自身不屈不挠、坚守信念的人生宣言。
其他朝代:延续与传承
除了唐宋,其他朝代也有许多咏竹佳作。
《题画竹》 - 清·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闻名天下,这首题画诗是他为竹子画的题跋,也是咏竹诗中的不朽名作,诗歌用极其有力的语言,描绘了竹子生长环境的艰苦(破岩中)和面对磨难时的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它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激励无数人的励志诗篇。
《竹石》 - 清·郑燮(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赏析: 这是郑板桥的另一首咏竹诗,风格更为淡泊和孤高,竹子不开花,不与百花争艳,自然也就不会招惹蜂蝶(喻指趋炎附势之徒),这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竹子在这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完美投射。
竹子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总结出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意象:
- 气节与风骨:竹子中空有节,象征着君子正直不阿、有气节、有操守。
- 谦虚与豁达:竹子内心虚空,象征着君子虚怀若谷、谦逊大度的品格。
- 坚韧与顽强:竹子经风霜而不倒,象征着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 清高与脱俗:竹子四季常青,不与百花争艳,象征着文人雅士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情怀。
- 生命力与成长:竹子破土而出,节节高升,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王维的“幽篁”到苏轼的“不可居无竹”,再到郑板桥的“咬定青山”,竹子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一种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图腾和精神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