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良知”的名言警句非常丰富,它贯穿了东西方哲学、宗教和文学,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良知的本质、作用和重要性。

以下我将这些名言警句分为几个类别,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中国古代名言 (儒家与心学为主)
中国的良知观念,尤其在宋明理学和心学中,被提升到了极高的位置。
-
孟子: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解读: 这是“良知”一词的最早出处,孟子认为,有些东西不需要学习就会,有些道理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这就是“良能”和“良知”,它强调了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不假外求的道德直觉。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解读: 孟子将“是非之心”视为“智”的开端,即良知的核心功能就是判断是非善恶,这种心是人人都有的,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解读: 王阳明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将良知定义为每个人内心天生就有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绝对的、普遍的。
-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 解读: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良知的“自知”和“审判”功能,你的念头一起,良知立刻就能判断对错,无法欺骗。
- “知行合一。”
- 解读: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他认为,真正的“知”(良知)必然包含“行”,如果知而不行,那不是真知,良知不仅仅是内心的道德判断,更必须体现在行动上。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解读: 这里的“心中贼”指的就是违背良知的私欲、杂念,王阳明认为,克服内心的道德困境,听从良知的指引,比战胜外部的敌人要困难得多。
-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其他思想家:
- 《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解读: 强调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是“不自欺”的表现。
- 《左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解读: 良知不仅在于知善恶,更在于知过能改,犯错是人之常情,但能被良知唤醒,承认并改正错误,才是最大的善行。
- 《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西方名言 (哲学与宗教)
西方思想中的良知概念,与希腊哲学的“逻各斯”和基督教的“上帝之声”紧密相连。
-
苏格拉底:
-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 解读: 苏格拉底强调通过不断反思和诘问来追求真理和美德,这种内心的审视和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良知的体现,他著名的“精神助产术”就是帮助人们“接生”自己内心的真理。
-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
柏拉图:
- “灵魂中有一个更好的部分,和一个更差的部分……当更好的部分在我们内部建立秩序时,它就会支配更差的部分,并称之为‘自律’或‘良知’。”
- 解读: 柏拉图将良知视为理性(灵魂中更好的部分)对欲望(更差的部分)的掌控和引导,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秩序。
- “灵魂中有一个更好的部分,和一个更差的部分……当更好的部分在我们内部建立秩序时,它就会支配更差的部分,并称之为‘自律’或‘良知’。”
-
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神学家):
- “良知是理性的一种应用,它使我们能够辨别善恶。”
- 解读: 阿奎那将良知置于理性和神法之下,认为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用以分辨道德行为的内在能力。
- “良知是理性的一种应用,它使我们能够辨别善恶。”
-
伊曼努尔·康德 (德国古典哲学):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 解读: 康德将内心的“道德律”置于与宇宙星空同等崇高的地位,这个“道德律”就是一种普遍的、先验的良知,它不依赖任何经验,是绝对命令我们行为的准则。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
让-雅克·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
- “良知!良知!神圣的本能!不假思索的直觉!不差毫厘的先知!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是我们迷茫时的声音。”
- 解读: 卢梭对良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赞美,认为它是一种神圣、直觉性的道德指南,是人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方向的内在罗盘。
- “良知!良知!神圣的本能!不假思索的直觉!不差毫厘的先知!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是我们迷茫时的声音。”
-
马丁·路德·金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 “我们将会记住的不是敌人的话语,而是朋友的沉默。”
- 解读: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知的痛苦之处,当面对不公时,良知的沉默或麻木,比敌人的反对更让人愧疚和遗憾,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为正义发声。
- “我们将会记住的不是敌人的话语,而是朋友的沉默。”
现代与综合视角
-
爱默生 (美国思想家):
-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正确的东西,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被自己良知所接受的生活,才是他最好的、最安全的向导。”
- 解读: 强调个体良知的至高无上性,不要盲从外界,要相信并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才是最可靠的人生指南。
-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正确的东西,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被自己良知所接受的生活,才是他最好的、最安全的向导。”
-
约瑟夫·康拉德 (波兰裔英国小说家):
- “良知是法官,也是陪审团,还是行刑人。”
- 解读: 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良知不仅判断对错(法官),还参与内心的审判(陪审团),并且会根据审判结果,让人感到愧疚或心安(行刑人)。
- “良知是法官,也是陪审团,还是行刑人。”
这些名言警句共同勾勒出“良知”的几个核心特征:
- 先天性: 它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不依赖后天学习(孟子)。
- 直觉性: 它是一种不假思索就能判断是非的能力(王阳明、卢梭)。
- 普遍性: 它是全人类共有的道德基础(孟子、康德)。
- 权威性: 它是个人内心的最高法官,其权威甚至高于外部法律和舆论(王阳明、康德)。
- 行动性: 真正的良知必然导致“知行合一”(王阳明)。
- 反思性: 良知需要通过不断审视和对话来保持清醒(苏格拉底)。
希望这份整理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良知”这一深刻而永恒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