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总纲: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
原文: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译文:
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视力,有公输班(鲁班)那样的巧匠,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 即使有师旷那样敏锐的听力,如果不使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即使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之道,如果不实行仁政,也不能平定和治理天下。
解读: 这是《离娄上》的开篇之语,是全篇的“总纲”,孟子用一系列比喻,强调了一个核心思想:无论个人技艺多么高超,还是治国方略多么高明,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法度”才能成功。
- “规矩”:对于个人而言,是道德和行为的准则;对于国家而言,仁政”。
-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最高准则,是治理天下的“规矩”,它强调君主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爱护百姓,保障民生。
- 意义:这句话确立了“仁政”为治国的根本大法,为后续所有关于君臣、民本、修身等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国理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人民最为重要,国家社稷(代表国家)君主最轻,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才能成为诸侯;能够得到诸侯的赏识,才能成为大夫,如果诸侯危害了国家社稷,就可以废黜他,另立新人,祭品已经丰盛,祭品也已经洁净,并且按时祭祀了,但是如果仍然发生干旱或水灾,那么就可以废掉这个土地神,另立新的。
解读: 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集中、最激烈的体现。
- “民为贵”:将人民的地位放在君主和国家之上,这在君主专制时代是石破天惊的观点。
- “君为轻”:君主的价值在于其能否爱护人民、治理好国家,如果君主做不到,人民就有权(至少在道义上)支持“变置”他。
- 意义:这句话确立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是对君主权力最根本的制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君臣之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原文: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
君主把臣子看作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自己的心腹;君主把臣子看作狗和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一个普通的国人;君主把臣子看作泥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和盗贼。
解读: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不存在单方面的、绝对的忠诚。
- 相互性:君主的仁爱与尊重,是换取臣子忠诚与付出的前提,这是一种基于道义和情感的契约关系,而非人身依附。
- 警告:它是对君主最严厉的警告:残暴无道、轻视臣子的君主,最终会失去一切,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 意义:强调了在政治关系中,尊重是双向的,为政者必须以德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真心拥护。
修身之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原文: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
行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只要自身品行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都会归顺于你。
解读: 这是儒家“修身”思想的经典表述,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 “反求诸己”: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指责他人或外部环境,而是审视自身,看看自己的德行、方法或态度是否有问题,这是一种极高贵的道德自律精神。
-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君主的修身,只要君主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他就像一面旗帜,自然会吸引和感化天下人,实现“不令而行”的治理效果。
- 意义:这句话将个人道德修养与政治成功紧密联系起来,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直接体现,对后世士大夫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义的根本: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原文: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仁,是人最安稳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放弃最安稳的住宅不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走,可悲啊!
解读: 孟子用“安宅”和“正路”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仁和义对于人的根本性意义。
- “仁”是安宅:仁爱之心是人精神的家园,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归属感和安全感,一个有仁德的人,内心是充实而平静的。
- “义”是正路:道义是人行为的准则和方向,是通往正确人生目标的唯一道路,遵循义,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
- “哀哉”:孟子对此感到痛心,因为人们常常被外物诱惑,放弃内在的仁德和外在的正义,去追求短暂的、虚假的快乐,最终导致精神的漂泊和人生的失败。
- 意义:强调了仁义不是外在的束缚,而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性善论的体现:孺子入井
原文: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
现在的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都会立刻产生惊惧和同情的心情——这并不是为了要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人,简直不是人。
解读: 这是孟子论证“性善论”最著名的例子。
- “怵惕恻隐之心”: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假思索的天然情感,是“仁”的开端。
- 非功利性:孟子强调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如交情、名声),而是纯粹的道德本能。
- “四端”:紧接着,孟子提出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仁、义、礼、智”四德的开端,它们都是人内在的善性。
- 意义:为“仁政”学说提供了人性论基础,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君主只要顺应并扩充这种善性,推行仁政,治理天下就顺理成章了。
《离娄上》的名言,共同构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民本”为归宿,以“修身”为起点,以“规矩”(仁政)为保障的完整思想体系,这些名言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也为历代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