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
熊猫在古代被称为“貔貅”、“貘”或“大熊猫”,古诗词中常以其珍稀、憨态可掬的形象入诗。

-
《貘》· [唐] 白居易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产于西南深谷之中…… 邈哉其兽,生于隐谷,性嗜饮食,一食永足。
- 解说:这是白居易写的一首长诗,详细描述了貘(熊猫)的样貌和习性,这句“邈哉其兽,生于隐谷,性嗜饮食,一食永足”描绘了熊猫生活在深山老林,性情温和,吃饱就满足的悠闲状态,充满了对这种珍奇动物的喜爱和赞美。
-
《咏貘》· [唐] 戴叔伦
熊猫如家猫,黑白一身毛,卧似一团雪,行摇一树梢。
- 解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抓住了熊猫最显著的特征——黑白相间的毛色,用“家猫”作比,显得亲切可爱;“卧似一团雪”写出了它静止时的憨态,“行摇一树梢”则生动地描绘了它走起路来憨憨摇摆的样子。
-
《题竹林大士》· [宋] 释文珦
竹林深处有灵物,黑白分明似貔貅,不食人间烟火味,只与清风明月游。
- 解说:这首诗将熊猫比作竹林深处的“灵物”,用“貔貅”(古代瑞兽,常指代熊猫)来形容它,后两句更是升华了熊猫的形象,说它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只与清风明月为伴,赋予了它仙风道骨般的意境。
现代诗歌与名言
现代作品中,熊猫更多地被作为中国和平、友谊与文化的象征。
-
“熊猫外交”
- 解说:这并非一句诗,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自唐朝起,中国就将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熊猫以其温顺可爱的形象,成为了传递友谊、促进和平的“友好大使”,提到熊猫,就必然想到“熊猫外交”。
-
“黑白分明,憨态可掬,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朋友。”
- 解说:这是对熊猫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现代描述,它精准地概括了熊猫的物理特征(黑白分明)、性格特点(憨态可掬)及其国际地位(国宝与世界朋友)。
-
“我喜爱熊猫,因为它象征着和平与宁静。”
- 解说:这是许多国际友人的共同心声,熊猫温和、不具攻击性的天性,使其成为和平理念的完美化身,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友好宣言。
趣味网络语与俗语
在互联网时代,熊猫的形象被进一步延伸,催生了许多有趣、接地气的网络用语。
-
“国宝级”
- 例句:“我今天上班摸鱼,摸得是‘国宝级’水平。”
- 解说:源自熊猫是“国宝”,现在被用来形容某项技能、某个状态或某个人达到了顶尖、稀有、令人羡慕的水平,带有一点调侃和自夸的意味。
-
“除了竹子,我什么都不在乎。”
- 解说:这句网络流行语抓住了熊猫“吃货”的本质,用一种慵懒、佛系的态度来表达一种专注和坚持,它被用来形容那些目标明确、不为外界所动的人,非常符合熊猫“吃嘛嘛香,干啥啥不行”的“躺平”形象。
-
“滚滚”
- 解说:这是熊猫的官方爱称。“滚滚”一词来源于熊猫的叫声,听起来像“gǔn gǔn”,在中文里又有“滚来滚去”的意思,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熊猫可爱的样子,粉丝们都亲切地称熊猫为“滚滚”,如“和滚滚一起吸猫”。
-
“熊猫眼”
- 解说: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词汇,指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的黑眼圈,因为熊猫眼眶周围的毛是黑色的,所以人们便用“熊猫眼”来形容自己疲惫的样子,幽默又形象。
- 古典诗词中的熊猫,是深山里的珍奇灵兽,代表着隐逸、自然与祥和。
- 现代语境中的熊猫,是中国的和平使者和文化名片,象征着友谊、可爱与珍稀。
- 网络语言中的熊猫,则化身为我们生活中的“国宝级”大神、“滚滚”吃货和“熊猫眼”打工人,充满了幽默感和生活气息。
这些诗句和名言共同构成了熊猫丰富而立体的文化形象,从古至今,它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最可爱、最珍贵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