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幼儿诗歌散文活动,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幼儿兴趣?

下面我将为您系统地梳理如何设计和开展一场生动、有效的幼儿诗歌散文活动,包含核心价值、活动设计流程、实用技巧、活动案例和资源推荐

幼儿诗歌散文活动,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幼儿兴趣?-图1


核心价值:为什么诗歌散文活动对幼儿如此重要?

  1. 语言能力发展:

    • 丰富词汇: 诗歌散文中常有生动、形象、富有韵律的词语,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 发展语感: 节奏、韵律和优美的句式能帮助幼儿感受汉语的音韵美,培养良好的语感。
    • 提升表达: 优美的语言能激发幼儿模仿和表达的欲望,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
  2. 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

    诗歌散文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超越现实的奇妙世界,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3. 情感与审美教育:

    • 优美的文字能陶冶情操,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培养初步的审美情趣。
    • 许多诗歌散文蕴含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能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4. 认知与思维发展:

    • 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现象(风、雨、雪)、小动物、季节变化等。
    • 理解诗歌散文中的逻辑关系,发展初步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活动设计流程(以一首诗歌为例)

一个完整的诗歌散文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 目标: 创设情境,吸引幼儿注意力,自然地引出诗歌内容。
  • 方法:
    • 实物/图片导入: 如果诗歌是关于“小雪花”,可以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或展示雪花的图片。
    • 情境表演导入: 老师或幼儿扮演诗歌中的角色(如“风娃娃”)。
    • 音乐/声音导入: 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如关于“春天”的轻快音乐)或自然声音(如雨声、鸟鸣)。
    • 提问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蚂蚁搬家吗?它们为什么要搬家呢?”(引出关于“蚂蚁”的诗歌)。
    • 经验回忆导入: “昨天我们去公园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引出关于“春天公园”的散文)。

欣赏与理解环节(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 目标: 让幼儿完整地感受诗歌的意境、节奏和情感,理解主要内容。
  • 方法:
    • 教师示范朗诵: 教师用富有感情、语调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语速要慢,发音要清晰。
    • 结合多媒体: 朗诵的同时,展示相关的PPT、动画或背景音乐,帮助幼儿构建画面感。
    • 初步提问: 朗诵后,不要马上深入分析,而是问一些简单、开放性的问题。
      • “听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引导感受)
      • “诗歌里提到了谁?/讲了什么事情?”(引导回忆主要内容)
      • “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初步表达偏好)

学习与体验环节(深入理解,多元表达)

  • 目标: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词句、结构和深层含义,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体验和表达。
  • 方法:
    • 分段学习: 将诗歌分成小段,逐段进行讲解和朗诵。
    • 重点词汇学习: 针对诗中优美的、新奇的或关键的词语(如“金灿灿”、“摇摇摆摆”、“静悄悄”)进行解释,可以通过动作、图片、实物等方式。
    • 动作表演: 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诗歌内容,如学习《小雪花》,可以模仿雪花飘落的姿态;学习《小鸭子》,可以模仿小鸭子摇摇摆摆走路。
    • 游戏互动:
      • “我说你做”/“你说我做”: 老师说诗句,幼儿做动作;或幼儿说,老师做。
      • “找朋友”游戏: 将诗歌中的词卡分给幼儿,老师念一句诗,拿着对应词卡的幼儿“找朋友”站在一起。
    • 绘画/手工: 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诗歌画面,或制作相关的手工作品(如用棉花做“小雪花”)。
    • 仿编/创编: 在幼儿熟悉诗歌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这是最高层次的运用。
      • 例: 学习了“小雪花,飘啊飘,飘到我的手心化成了水。”后,可以提问:“小雪花除了飘到我的手心,还会飘到哪里呢?”引导幼儿说:“小雪花,飘啊飘,飘到我的帽子上,变成了小绒球。”

结束与延伸环节(巩固迁移,拓展经验)

  • 目标: 巩固学习成果,将活动经验延伸到其他领域和家庭中。
  • 方法:
    • 集体朗诵: 全班幼儿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 活动区延伸:
      • 语言区: 投放诗歌图谱、指偶、头饰等,供幼儿自由朗诵和表演。
      • 美工区: 提供材料,让幼儿继续进行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绘画和手工创作。
      • 表演区: 设置小舞台,让幼儿进行诗歌情景剧表演。
    • 家园共育:
      • 分享给家长,鼓励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朗诵、表演。
      •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诗歌中的美。

实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作品:

    • 主题贴近幼儿生活(自然、动物、家庭、游戏),情感积极向上。
    • 语言: 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 篇幅: 短小精悍,句式重复或结构清晰,便于幼儿记忆和模仿。
  2. 教师的角色:

    • 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 多用提问、启发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
    • 是“表演者”: 朗诵时,声音、表情、动作都要到位,富有感染力。
    • 是“倾听者”: 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和表达,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
  3. 营造宽松的氛围:

    •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不怕说错。
    • 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保护他们的想象力。
  4. 善用教具和多媒体:

    • 直观的教具(图片、实物、头饰)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文字。
    • 适度的多媒体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不能完全替代师生的互动。

活动案例分享

活动名称: 诗歌《小雪花》(适合小班/中班)

  • 活动目标:

    1. 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雪花飘落的动态美。
    2. 学习诗歌,理解“飘落”、“融化”等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诵。
    3.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乐于用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 活动准备:

    • PPT课件(包含雪花飘落的视频/图片、诗歌图文)。
    • 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纯音乐)。
    • 棉花、蓝色卡纸等美工材料。
  • 活动过程:

    1. 导入: 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提问:“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从天上怎么样下来的?”(引出“小雪花”和“飘落”)。
    2. 欣赏: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小雪花》,语速缓慢,表情陶醉。

      《小雪花》 小雪花,小雪花, 飘在空中像朵花。 落在地上白花花, 落在树上像朵花, 落在我的手心啦, 变成水珠不见啦。

    3. 理解:
      • 提问:“诗歌里说小雪花像什么?”(花)“它都落在了哪里?”(空中、地上、树上、我的手心)
      • 重点理解“融化”:做“雪花在手心融化”的动作,问:“小雪花在我的手心怎么了?”(不见了,变成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