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为什么仿写”、“仿写什么”以及“如何仿写”三个方面,并提供不同层次的仿写范例,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为什么仿写诗歌?
- 学习语言的精炼: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仿写能让我们学会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画面。
- 掌握意象的运用:优秀的诗歌都由生动的意象构成,仿写能训练我们如何选择和组合意象,营造氛围。
- 体会情感的共鸣:通过模仿前人的情感表达,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移情于物的妙处。
- 建立结构感:无论是绝句的起承转合,还是现代诗的分行、节奏,仿写都能帮助我们掌握诗歌的“骨架”。
- 激发创作灵感:仿写不是抄袭,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终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
仿写什么?(仿写的核心要素)
仿写不是简单地换几个词,而是要抓住原诗的“神韵”。
- 仿立意/情感:原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是思乡、是喜悦、是孤独,还是对自然的敬畏?抓住核心情感进行再创作。
- 仿结构/形式:
- 古典诗:仿五言/七言的格律、平仄、对仗,仿绝句的“起承转合”,仿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
- 现代诗:仿诗的分行方式、节奏感、段落结构,仿其内在的逻辑流动。
- 仿意象/意境:原诗用了哪些核心意象(如月亮、柳树、孤灯)?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如静谧、凄清、开阔)?我们可以替换同类别的意象,但力求营造相似的意境。
- 仿语言/风格:原诗的语言是质朴的、华丽的、含蓄的,还是直白的?模仿其用词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
如何仿写?(仿写步骤)
- 选好范本:选择一首你真正喜欢、能产生共鸣的诗。
- 深度解读:反复朗读,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好。
- 确定“骨架”:确定你要模仿的核心要素,是模仿它的情感?还是模仿它的结构?或者是模仿它的核心意象?
- 寻找“血肉”:用自己的语言和新的意象,去填充这个“骨架”,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力求神似而非形似。
- 反复修改:写完后,对比原诗,看看自己的诗在情感、节奏、意境上是否达到了想要的效果,然后不断打磨字词。
仿写范例
下面我将提供三个不同层次的仿写示例,从古典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
仿写王维《山居秋暝》
原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仿写思路:
- 立意:模仿诗人描绘宁静、和谐的山林秋景,表达一种超然物外、闲适自得的心境。
- 结构:模仿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的结构,形成静中有动、由景入人的层次感。
- 意象:将“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替换为其他能体现山林傍晚静谧的意象。
仿写作品(现代诗风格):
《溪边暮色》
暮色漫过青石, 晚风送来初秋的凉意。
落日沉入水底, 流云在溪面上游弋。
不见归鸟的踪影, 只闻溪水低语。
世间喧嚣已远, 我心便在此地安息。
点评: 这首仿写抓住了原诗“静”与“净”的核心意境,用“暮色、青石、晚风、落日、流云、溪水”等新意象,同样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虽然没有严格模仿五言的格式,但在结构上(先写大环境,再聚焦细节,最后抒发心境)和情感内核上,都体现了对王维诗风的致敬。
仿写徐志摩《再别康桥》
原诗(节选):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仿写思路:
- 立意/情感:模仿那种淡淡的、温柔的离愁别绪,以及对一段美好时光的留恋。
- 结构/语言:模仿其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叠词的运用(“轻轻的”),以及将景物拟人化的手法(“金柳是新娘”)。
- 意象:将“康桥、云彩、金柳、波光”等意象,替换为校园或生活中其他具有离别意义的景物。
仿写作品:
《再别图书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悄悄的回眸, 作别那排排书架。
那窗边的台灯, 是深夜里的星辰; 纸页间的墨香, 在我的梦里飘荡。
点评: 这首仿写非常成功,因为它不仅模仿了意象,更抓住了徐志摩诗歌的“魂”——那种温柔、眷恋又略伤感的语调,用“图书馆、书架、台灯、墨香”这些充满校园记忆的意象,替换了原诗的景物,但“星辰”对“新娘”,“墨香”对“艳影”,同样运用了精妙的比喻,情感真挚,堪称“神似”。
仿写顾城《一代人》
原诗: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仿写思路:
- 立意:模仿这首诗的深刻哲理性,通过一组看似矛盾的意象,揭示一代人或一种处境下的核心精神。
- 结构:模仿其极简的、两句一体的结构,形成巨大的张力。
- 意象:寻找一组能形成对比和反差的意象,来表达一种在困境中依然向上的力量。
仿写作品(不同主题):
版本一(仿“困境与成长”):
寒风给了我单薄的衣裳 我却用它抵御整个冬天
版本二(仿“信息时代”):
屏幕给了我虚拟的世界 我却用它触摸真实的生活
点评: 顾城的这首诗之所以经典,在于其“以小见大”的象征手法,以上两个仿写版本都试图抓住这一点,第一个版本用“寒风”和“冬天”比喻外部环境的严酷,用“单薄的衣裳”比喻个体的弱小,但“抵御”一词却展现了不屈的意志,第二个版本则更贴近现代生活,用“虚拟”与“真实”的对比,探讨了科技时代下人的精神追求,它们都成功地在极短的篇幅内,创造出了引人深思的意境。
诗歌仿写是一个“读-解-思-创”的过程,它始于模仿,但终于创造,希望这些方法和范例能帮助你打开思路,拿起笔,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表达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复杂,祝你下笔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