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峡的雄奇险峻、变幻莫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咏叹不尽的主题,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三峡的自然风光,更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慨和历史的厚重感。

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时代和风格来欣赏这些杰作。
先秦两汉:三峡传说的滥觞
三峡诗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虽然并非直接描写三峡,但三峡的神话色彩已初现端倪。
- 《诗经·周南·汉广》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解说:这首诗虽写汉水,但其“江之永矣”的浩渺之感,与三峡江水的绵长无边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奠定了后世诗歌中长江作为阻隔与思念的象征基调。
魏晋南北朝:三峡险峻的描摹
这一时期,三峡的险恶与壮美开始被具体描绘。
-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节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解说: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但其文字极富文学性,这段文字以白描手法,精准地刻画了三峡山势的险峻、江流的湍急和景色的清幽,被誉为“三峡诗文之祖”,它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最直观的文本素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解说:这首诗是咏三峡的千古绝唱,李白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三峡行舟的迅疾与畅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充满了豪情与喜悦,是三峡诗歌中最富动态美和生命力的篇章。
唐宋:三峡情怀的深化
唐代,三峡诗歌进入鼎盛期,诗人们不仅写景,更将个人情感、家国之思融入其中。
-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解说: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位于三峡西口)写下此诗,诗的开篇两句以“风急”、“猿啸哀”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凉的基调,三峡的萧瑟秋景,与诗人晚年的多病、漂泊、家国之痛完美融合,情景交融,意境宏大,被后世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
白居易《夜入瞿塘峡》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边月向西。 唱罢竹枝人不见,一年一度到今时。”
- 解说:白居易的诗风平易近人,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进入瞿塘峡的景象,静谧而略带感伤。“竹枝”是三峡地区的民歌,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漂泊的感慨。
-
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 解说:欧阳修虽未亲至三峡,但“山色有无中”一句,化用了王维的诗意,却精准地捕捉了三峡云雾缭绕、山色朦胧的独特美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再创造。
近现代:三峡新貌的赞歌
随着时代变迁,三峡的诗歌也注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三峡大坝的修建,让古老的峡江焕发出新的生机。
-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解说:毛泽东的词气势磅礴,充满了改天换地的豪情。“高峡出平湖”这一句,描绘了三峡大坝建成后,昔日险峻的峡谷变成了平静湖面的壮丽景象,是对三峡新貌的最高礼赞,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
三峡诗歌的共同主题与意象
纵观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共同的主题和反复出现的意象:
- 猿鸣:三峡两岸猿猴的啼叫,是古代诗歌中最经典的意象之一,它通常与“悲”、“哀”等情感相连,如“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旅途的艰险和离别的伤感。
- 险峻的山势:“两岸连山”、“重岩叠嶂”、“万重山”等,既是地理特征的写照,也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 迅疾的江流:“千里江陵一日还”、“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的急流险滩,激发了诗人们对速度、力量和自由的想象。
- 舟行与漂泊:三峡是古代水路交通的咽喉,无数诗人在此乘舟远行或贬谪流放,舟”成为了漂泊、羁旅、思乡的象征。
- 时空的永恒感:“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作为永恒的时间流逝的象征,在三峡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引发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三峡的诗歌是一部流动的史诗,它记录了三峡的地理变迁,承载了无数文人的情感与哲思,从险峻的自然奇观到壮丽的时代工程,三峡始终是中国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