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查特点(“北京特色”)
与全国卷相比,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
选材广泛,不避“冷门”:
- 时代跨度大:从先秦《诗经》到清代诗歌,都有可能涉及,不局限于唐宋。
- 体裁多样:除了绝句、律诗,更偏爱篇幅稍长、情感层次更丰富的古体诗、乐府诗、词等,杜甫的《月圆》、陆游的《西村》、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曾出现过。
- 作者“冷热”结合:既有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也会选择一些名气稍小但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人作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临场解读能力。
-
设问精妙,思辨性强:
- 北京卷的题目很少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它更倾向于设置情境式、比较式、分析式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逻辑推理。
- “前人评此诗,称其‘另辟蹊径’,说说你的理解”、“比较两首诗结尾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结合全诗,分析‘XX’字的妙处”,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看重学生的分析过程和论证能力。
-
紧扣文本,回归语言:
- 题目设计非常注重对诗歌字、词、句、篇的精细分析,无论是炼字、炼句,还是分析意象、结构,都必须严格依据文本。
- 它反对“贴标签”式的答题,比如简单地说“用了比喻”,而是要你分析“这个比喻如何生动地写出了XX,表达了XX情感”。
-
强调审美体验与个性化解读:
- 近年来,题目越来越鼓励考生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但前提是这种解读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从文本中找到支撑。
- 这体现了北京教育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的重视。
核心考查能力
根据北京卷的命题特点,你需要具备以下四大核心能力:
-
理解能力(读懂是基础)
- 理解字词含义:不仅要理解常见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 理解诗句大意:能够准确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表层意思。
- 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划分层次,明白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叙述或抒情的。
-
分析鉴赏能力(品出是关键)
- 鉴赏表达技巧: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用典、设问、反问等。
-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想象、象征等。
-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铺垫、伏笔、承上启下等。
- 鉴赏语言特色:炼字(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炼句(诗眼、关键句)、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等)。
- 鉴赏意象与意境:
- 意象:诗中具体的物象(如“柳”、“月”、“雁”),以及它们承载的特定情感和文化内涵。
-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如“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 鉴赏表达技巧:
-
评价探究能力(说透是目标)
-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喜、怒、哀、乐、愁、愤、叹等)、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批判或政治抱负。
- 比较阅读能力:这是北京卷的重中之重,可能是同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也可能是两首主题或手法相似诗歌的比较,需要从情感、手法、结构、语言等多个维度进行异同分析。
- 个性化解读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有创见的看法,并用文本材料进行充分论证。
-
规范表达能力(答好是保障)
- 条理清晰:答题时要有逻辑层次,常用“其次…”或“从…角度分析”等词语。
- 术语准确:使用规范的文学鉴赏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
- 论据充分:观点必须有诗歌原文中的词句作为支撑,最好能直接引用或化用。
- 结构完整:采用“观点(总)+ 分析(分)+ 小结(总)”的模式,确保答案完整。
解题“四步法”与答题模板
第一步:通读全诗,标画信息
- 是诗歌的眼睛,常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基调等重要信息。
- 读作者:了解作者生平、风格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
- 读注释:注释是“救命稻草”,一定要看!它可能提供写作背景、生僻词义、典故出处等关键信息。
- 读正文:标画关键词句,尤其是诗眼(最能体现主旨或情感的字词)、意象(如“孤雁”、“寒蝉”)、特殊句式(如倒装句)。
第二步:审清题干,锁定考点
- 仔细阅读问题,圈出,如“分析”、“比较”、“赏析”、“评价”、“妙处”、“作用”等。
- 明确题目要求你从哪个角度回答:是分析情感?还是鉴赏手法?或是比较异同?
- 看清问题范围:“全诗”、“上阕”、“尾联”、“XX句”等。
第三步:定位文本,精准分析
- 根据题干要求,回到诗歌原文,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语。
- 手不离文:所有的分析都必须基于你找到的文本证据,将你的观点与原文词句紧密结合。
- 多角度思考:分析一个手法或一个意象时,可以从情感、内容、结构等多个层面思考其作用。
第四步:规范作答,分点阐述
-
常用答题模板(请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
-
分析情感/主旨类:
这首诗通过描写(……的景象/事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抒发了(……)的志向/感慨/愿望。
-
鉴赏手法类(万能公式):
手法 + 文本分析 + 情感/效果 ① 本诗运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② 诗人/词人……(具体分析如何运用该手法,结合诗句)。 ③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绘了……的景象/刻画了……的形象),表达了……的情感,起到了……的作用(如:使情感表达更含蓄蕴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结构更严谨等)。
-
炼字/炼句类:
字词/句子 + 含义 + 手法 + 效果/情感 ① “XX”字/句是诗眼/关键句。 ② 它的含义是……(解释字词在句中的意思或句子的表层意思)。 ③ 它运用了……手法(如: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写出了……的景象/特点。 ④ 妙处在于:它传神地表达了……的情感,/ 使全诗意境更加……,/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比较阅读类(核心是“异同”):
求同(共同点) + 求异(不同点) (先说相同点) 两首诗都……(共同的情感主题/使用的共同手法,如:都借景抒情),A诗中的……景象和B诗中的……景象,都表达了……的情感。 (再说不同点) 但在……方面(情感侧重/手法细节/结构安排)有所不同,A诗侧重于……,而B诗则侧重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