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现代诗歌教学,如何破解当下课堂的困境?

以下我将从教学理念、核心方法、具体步骤、教学案例和常见误区五个方面,为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诗歌教学指南。

现代诗歌教学,如何破解当下课堂的困境?-图1


教学理念:从“解码”到“共鸣”

在开始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这决定了课堂的走向。

  1. 放弃“唯一标准答案”:现代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多义性和开放性,一首诗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
  2. 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作者为中心:过分强调“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有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应先让学生直面文本,凭直觉感受,然后再引入背景作为补充和印证,而非先入为主的“钥匙”。
  3. 过程重于结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阅读的过程——如何发现意象、感受节奏、思考语言,而不是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4. 连接生活,寻找共鸣:优秀的现代诗歌往往根植于普遍的人类情感和生存体验,要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情感、思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诗歌“活”起来。

核心教学方法:授人以渔

现代诗歌教学不是简单地“翻译”诗句,而是要教授学生一套解读诗歌的工具和方法。

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诗歌的“细胞”,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 教学步骤
    1. 找意象:让学生通读全诗,圈出诗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名词),如“麦地”、“星空”、“雨巷”、“丁香”等。
    2. 析意象:提问“这个意象让你想到了什么?”(联想)、“它在诗中通常代表什么?”(象征),引导学生思考意象的色彩、质感、动态。
    3. 品意象组合:分析多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对比,还是递进?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新娘”、“波光”、“艳影”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柔美、梦幻的离别场景。

语言品析法

现代诗歌尤其注重语言的陌生化、跳跃性和张力。

  • 教学步骤
    1. 炼字:找出诗中用得最精妙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喂马、劈柴”,动词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意。
    2. 句法: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是长句还是短句?是陈述、疑问还是感叹?断裂的句式和跨行(enjambment)如何影响节奏和情绪?
    3. 修辞:识别并分析比喻、拟人、通感、反讽等修辞手法,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象征。

情感与主题探究法

这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 教学步骤
    1. 初感情绪:问学生“读完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悲伤、喜悦、迷茫、平静?)
    2. 探寻情感线索: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的变化来展现这种情感的?情感是递进、转折还是循环的?
    3. 提炼主题:在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歌探讨了什么更宏大的主题?是关于孤独、爱情、死亡、自由,还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朗读与体验法

诗歌是“声音的艺术”,朗读是进入诗歌最直接的方式。

  • 教学活动
    1. 范读:教师或播放名家录音,用语音语调展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个人自由读:让学生自己小声朗读,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感觉。
    3. 分组/集体朗读: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如轻声、重读、快读、慢读,感受语气变化带来的不同体验。
    4. 表演式朗读:可以加入简单的肢体语言,将诗歌“演”出来。

教学步骤:一个可操作的课堂流程

以一堂45分钟的诗歌课为例,可以设计如下环节:

  1. 导入(5分钟)

    •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与诗歌情感相关的音乐,展示一幅相关的图片。
    • 问题导入:提出一个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生活化问题,如“如果你要告别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你会怎么做?”
    • 直接导入:直接板书诗歌标题,让学生猜猜这首诗可能写什么。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
    • 教师检查字词,然后请2-3位学生分享初读感受(“这首诗给你什么感觉?”)。
  3. 精读探究(20分钟)

    • 这是课堂的核心,运用上述“意象分析”、“语言品析”等方法。
    • 示例问题链
      • “这首诗里出现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事物?”(找意象)
      • “‘……’这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品语言)
      • “诗人为什么把‘A’比作‘B’?这个比喻有什么效果?”(析修辞)
      • “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情感)
    • 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探究其中一个问题,然后派代表分享。
  4. 拓展与升华(5分钟)

    • 知人论世: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深理解诗歌。
    •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 创意写作: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某个意象或句式,写一两句自己的诗。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要点,重申诗歌的开放性和个人解读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可以是写一篇短评、为诗歌配一幅画,或者背诵全诗。

教学案例:以顾城《一代人》为例

诗歌原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教学过程简述:

  1. 导入:直接在黑板上写下标题《一代人》,提问:“‘一代人’指的是谁?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
  2. 初读:学生齐读,感受短小精悍的力量,普遍感受是“压抑”但又“有力量”。
  3. 精读
    • 意象分析:“黑夜”和“眼睛”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黑夜”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象征。“黑色的眼睛”既是写实,也暗示了被蒙蔽、压抑的状态。
    • 语言品析:分析两个“黑”字的重复使用,强调了黑暗的沉重,分析“却”这个转折词,它揭示了什么?(在绝境中不放弃希望)。
    • 情感探究:这首诗的情感是绝望的吗?不,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
  4. 升华:介绍顾城及其所处的“文革”后期背景,让学生明白“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然后提问:“在今天,我们是否也生活在某种‘黑夜’中?我们用什么‘寻找光明’?”(信息茧房、内卷压力等),将诗歌精神延伸到当下。
  5. 作业:让学生用“……给了我……的……,我却用它……”的句式,写一写自己这一代人的困境与希望。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 过度解读:不要把简单的意象强行拔高到玄而又玄的哲学高度,解读要基于文本,有理有据。
  2. 背景先行:不要一上课就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背景,这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背景应是“拐杖”,而不是“枷锁”。
  3. 标准答案情结: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参”不同时,不要轻易否定,可以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引导他们阐述理由。
  4. 忽视朗读:把诗歌当成散文来分析,只讲不讲,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
  5. 脱离学生实际:选择的诗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世界,过于晦涩或成人化的内容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现代诗歌教学是一场带领学生进行“心灵探险”的旅程,教师是向导,而非裁判,我们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地图(方法)、工具(知识),并点燃他们探索的热情,最终让他们自己发现诗歌世界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