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王维《山居秋暝》
【摘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巅峰之作,诗人王维用画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生机勃勃的秋日山居图。
-
首联(前两句):意境的开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炼字之妙:“空”字用得极好,它不仅写出了山林的空旷,更点明了环境的静谧,仿佛洗尽了尘世的喧嚣。“新雨”则赋予了整个画面清新、洁净的质感,傍晚时分,秋意渐浓,一个“秋”字,奠定了全诗清冷、高远的基调,短短十个字,时间(新雨后、晚来)、地点(空山)、季节(秋)和氛围(清新、宁静)全部交代清楚,如电影镜头般缓缓拉开。
-
颔联(三、四句):静景的描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视听结合: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堪称“诗中有画”,诗人选取了“明月”和“清泉”两个意象,一动一静,一上一下,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月光透过松枝的缝隙洒下,是视觉的静谧;泉水在山石上叮咚作响,是听觉的灵动,一“照”一“流”,动静相宜,有声有色,将山中的幽静与生机完美融合,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
颈联(五、六句):动态的点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以动衬静:如果说颔联是静态的风景画,那么颈联则加入了人物活动,让画面“活”了起来,诗人没有直接写人,而是通过“竹喧”和“莲动”这两个动态细节,暗示了“浣女”和“渔舟”的到来,竹林里的笑语,莲叶间的晃动,更反衬出山间整体的宁静,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或见其动)”的写法,含蓄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了人情味。
-
尾联(最后两句):情感的升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用典与抒情:这里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诗是劝隐士出山,而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说“春芳”随它凋谢吧,我(王孙)就是要留在这山中,这既是对眼前美景的沉醉,更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的坚定决心的表达,全诗的意境在此得到升华,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小结】 《山居秋暝》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意境空灵,诗人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通过对山间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它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更是一颗宁静淡泊的禅心。
第二首:徐志摩《再别康桥》
【摘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赏析】
这首现代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以优美的韵律和深情的意象,表达了对康桥(剑桥)的无限眷恋。
-
开篇的韵律与情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诗歌开篇就用“轻轻的”一词反复吟咏,营造出一种温柔、宁静、不舍的氛围,这种复沓的手法,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节奏感,更深刻地传达了诗人离开时那种不忍惊扰、不愿打破这份宁静的复杂心情,他将离别对象设定为“西天的云彩”,而不是具体的人或物,使得这份告别变得超脱而唯美,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
意象的比喻与通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化静为动,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全诗最经典的意象之一。“金柳”本是静态的植物,但在夕阳的映照下,诗人将其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个比喻极为精妙,不仅赋予了柳树动态的美感(新娘的婀娜),更注入了温暖、热烈、深情的情感,柳树在传统文化中本就有“留”的寓意,这里用“新娘”来比喻,更强化了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 由外而内的情感投射:“波光里的艳影”是客观景物,而“在我的心头荡漾”则是主观感受,一个“荡漾”,将外在的视觉美与内心的情感波动完美地连接起来,景物与情思融为一体,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小结】 《再别康桥》的魅力在于它极致的“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绘画美(意象鲜明,色彩绚烂)、建筑美(节匀称),诗人用最温柔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眷恋,告别不是悲伤的,而是带着一丝甜蜜的怅惘,它让我们看到,现代诗歌同样可以拥有古典诗词的意境与韵味。
第三首: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摘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当代诗人海子流传最广、也最令人心碎的作品,它以极其明快、温暖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尘世中的理想国,但在这份温暖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巨大的孤独与绝望。
-
“从明天起”的重复与期盼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 时间的延宕与现实的逃避:诗歌连续三次使用“从明天起”,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它仿佛在说,今天的我是痛苦的、不幸福的,我无法做到这些美好的事情,我把所有对幸福的渴望都寄托在了“明天”,这个“明天”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的彼岸,它既是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现实的无力与逃避,这种重复,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期盼。
-
意象的纯粹与美好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世俗生活的诗意化:“喂马,劈柴”是最平凡、最琐碎的日常劳动,而“周游世界”则是最浪漫、最宏大的理想,诗人将它们并列,表达了对一种简单、自由、充实生活的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创造了一个极致光明、温暖、充满生机的意象,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一种远离尘嚣、内心澄澈、与世界和解的理想境界,这个意象如此美好,以至于成为无数人心中对“幸福”的终极想象。
-
幸福的传递与孤独的底色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分享的渴望与深刻的孤独:诗人渴望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人,这体现了他博大而纯粹的爱心,一个“闪电”的比喻却暗示了这种幸福的偶然、短暂和不可捉摸,他仿佛只是一个被“幸福”偶然击中的人,他需要去“告诉”别人,恰恰说明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