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九一八诗歌今何在?当代青年如何铭记历史回响?

经典老诗:历史的回响

这些诗歌多创作于事变发生后不久或抗战时期,充满了直接的控诉、血泪的呐喊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松花江上》 - 张寒晖 (词曲,可视为诗)

这首歌曲被誉为“抗日救亡的战歌”,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叙事诗。

歌词节选: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东北物产丰饶的家乡和家破人亡的惨状。“九一八”三个字被反复咏唱,像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和控诉,从“无尽的宝藏”到“无尽的流浪”,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最后对爹娘的呼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苦难紧密相连,充满了血泪,也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共鸣与抗争决心。

《义勇军进行曲》 - 田汉 (词)

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也是一首充满力量的战斗诗篇。

歌词节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赏析: 这首诗是战斗的号角,它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直接发出了“不愿做奴隶”的怒吼。“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将肉体牺牲与民族精神象征融为一体,展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歌的节奏感极强,层层递进,从“吼声”到“万众一心”,再到“前进”,充满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代新作:历史的沉思

当代诗人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反思这段历史,情感表达更为内敛和多元。

《在九一八纪念馆》 - 李松涛

这首现代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引人深思。

诗歌节选:

时间在这里被压缩成一块冰, 冷酷地陈列着, 那个日子,被凿成一道伤疤, 永远地,烙在民族的记忆里。

我听见,从历史深处, 传来不屈的呐喊, 那声音,穿过岁月的风尘, 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我们站在这里, 不是为了咀嚼苦难, 而是为了, 让和平的钟声, 永远,永远地敲响。

赏析: 这首诗将“九一八”比作“一块冰”和“一道伤疤”,意象冰冷而深刻,既指明了历史的严酷,也暗示了伤痛的持久,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敲响和平的钟声”,它表达了一种成熟的历史观: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

《沈阳的柳树》 - 余光中

诗人通过一个看似柔弱的意象——柳树,来承载历史的沉重。

诗歌大意:

沈阳的柳树,低垂着枝条, 像是在为那年的风雪致哀。 它记得,铁蹄踏碎的宁静, 也记得,鲜血染红的夜晚。 …… 它的每一片叶子, 都是一页沉默的史书, 在风中,沙沙作响, 提醒着每一个路人: 不要忘记,那片土地曾经的屈辱, 和那片土地上,不屈的灵魂。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以物喻史”的手法,柳树本身是柔美的、和平的,但它却“记得”铁蹄与鲜血,这种反差,使得历史的沉重感更加突出,柳树的“沉默”和“沙沙作响”,形成了一种张力,它不言不语,却又在时刻提醒,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比直接的呐喊更具穿透力,让人们在静默中感受到历史的分量。


简短诗句/口号式诗歌

这类诗歌简洁有力,易于传播,常用于纪念活动或警醒世人。

例一: 九一八,警钟鸣,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例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例三: 国虽大,好战必亡; 记历史,忘战必危。

“九一八”诗歌的创作,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从最初的血泪控诉与战斗呐喊,到后来的深沉反思与和平祈愿,其情感内核始终围绕着“铭记”与“自强”。

  • 老诗历史的呐喊,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真实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与激情。
  • 新诗历史的沉思,它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审视过去,启迪未来,充满了理性与温情。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些诗歌的共同使命都是:让“九一八”的警钟长鸣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将历史的悲愤化为今日奋斗的动力,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