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4高考作文诗歌题,如何破题拿高分?

高考作文中“写诗”的可能性与策略

在高考考场上写一首完整的诗歌作为作文,是极其罕见且风险极高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在高考作文中没有用武之地。

2024高考作文诗歌题,如何破题拿高分?-图1

可以写诗吗?—— 理论上可以,但成功率极低。

  • 成功案例: 历史上确实有考生因为写了一首优秀的诗歌而获得满分或高分,最著名的例子是2007年四川考生蒋方舟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虽然不是严格的格律诗,但其诗化的语言和意境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再早一些,2001年江苏考生蒋捷的《赤兔之死》以文言小说的形式获得满分,也展现了文体创新的魅力。
  • 巨大风险:
    • 评判标准模糊: 诗歌是高度个人化、情感化的文体,阅卷老师在短短几十秒内,很难完全领会一首诗的意境和深意,容易产生误判。
    • 篇幅限制: 高考作文字数要求通常在800字以上,一首短诗很难承载如此丰富的内容,容易显得单薄、空洞。
    • “作诗”门槛高: 写一首好诗需要长期的文学积淀、敏锐的语感和高超的技巧,考场即兴创作,很容易写出“打油诗”或“口水诗”,反而弄巧成拙。

除非你有绝对的把握(你是公认的“小诗人”,对诗歌有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否则强烈不建议将诗歌作为全文的唯一文体。

如何“安全”地运用诗歌元素?(推荐策略)

这才是诗歌在高考作文中真正的价值所在,将诗歌的“神”融入到散文的“形”中,是最高明的用法。

  • 化用诗句,作为标题或题记。

    • 作用: 画龙点睛,奠定全文基调,彰显文化底蕴。
    • 示例:
      • 写关于“坚持”的作文,标题可用《千磨万击还坚劲》,题记用“郑燮《竹石》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写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标题可用《山河无恙,烟火寻常》,题记用“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 引用诗句,作为论据或引子。

    • 作用: 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有文采和力量。
    • 示例:
      • 论述“逆境使人成长”,可以引用:“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苏轼屡遭贬谪,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可见,苦难是最好的磨刀石。”
      • 开头引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诗句道尽了离别的伤感,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距离真的能隔绝情谊吗?”
  • 模仿诗歌的意境和语言,营造诗化的段落。

    • 作用: 这是最高阶的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瞬间“亮”起来,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 示例(描写秋天):
      • 普通写法: 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树叶黄了,从树上落下来。
      • 诗化写法: 秋风起,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那漫山遍野的枫林,如燃烧的火焰,是写给季节最炽热的情书;那田间低头的稻穗,是大地最谦卑的献礼,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和泥土的芬芳,一切都沉静而丰盈。

高考作文“诗歌类”材料审题立意指导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越来越多地出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这考察的是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由具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审题三步法:

第一步:读懂诗歌表层意思。

  • 抓意象: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事物?(如:月、柳、酒、舟、梅、兰、竹、菊)
  • 明画面: 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壮阔、是凄美、是闲适、是豪迈?)
  • 晓情感: 诗人通过这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喜悦、是悲伤、是思念、是愤懑?)

第二步:挖掘诗歌深层哲理。

  • 由景及情,由情及理。 诗歌的哲理往往蕴含在情感和意象之中。
  • 示例: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表层: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里只有草木疯长,看到花开反而落泪,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 深层哲理: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当国家蒙难时,美好的事物(春、花、鸟)也无法带来慰藉,反而会触痛内心的伤痛,由此可以引申出“家国情怀”、“个人与集体”、“和平的珍贵”等主题。

第三步:联系现实,确定立意。

  • 将诗歌的哲理与当代社会、青年成长、个人体验等联系起来。
  • 示例: 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哲理: 赞美竹子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 联系现实:
      • 个人层面: 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我们要有竹子一样的韧劲。
      • 社会层面: 科技发展面临“卡脖子”难题,科研人员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与坚守。
      • 国家层面: 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优秀高考作文(诗歌类材料)范文解析

【模拟材料】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写作。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要求】 结合诗歌的寓意,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示例:

于无声处,听见花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在袁枚笔下,那被阳光遗忘的角落,苔藓正悄然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这微小的生命,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却以“如米小”的花朵,喊出了“也学牡丹开”的强音,这不仅是生命的礼赞,更是对每一个身处“暗处”的我们的深情呼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敢于绽放,活出自己的光芒。

绽放,是生命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苔藓生于“白日不到处”,环境恶劣,无人问津,它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在阴暗角落里自生自灭,相反,它将根深深扎进岩石的缝隙,汲取每一滴微不足道的养分,最终绽放出米粒般的花朵,这朵花,或许在世人眼中微不足道,却是它生命最完整的呈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贵州黔南的大山深处,他隐姓埋名二十余载,那里没有城市的霓虹,只有漫漫长夜和艰苦的条件,他就像那株苔藓,在科学的“无人区”里默默耕耘,当“天眼”睁开“眼睛”,凝望深空时,那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南仁东和他团队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他们用行动证明:价值的大小,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是否倾尽全力,活出了生命的厚度。

绽放,是灵魂对平庸命运的不屈抗争。 “也学牡丹开”,这五个字充满了何等的勇气与豪情!它不是对牡丹的嫉妒,而是一种精神的平等宣言,牡丹有牡丹的华贵,苔花有苔风的倔强,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尊严和美丽,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成功学”所裹挟,仿佛只有站上聚光灯下,才算不枉此生,更多的人,是像苔花一样的平凡个体,他们是清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是深夜仍在坚守岗位的医生护士,是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